李星怡 贾舒媛 卿馨予 王超 舒礼平
攀枝花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 课堂作为传递系统知识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关键所在。本文阐述了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内外动因,展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
1 前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其中的战略任务之一确定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201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任务。课堂作为传递系统知识的主渠道,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场所,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关键所在。
2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以“高校教育改革”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等国内文献数据库检索到全文1261篇,随着年份增加,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高校课程教学活动改革的论文数量在逐年提高,可以看出各位学者对其的关注和研究程度。高校改革的动因也逐渐发生改变。内部动因除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求还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使然,外部原因包含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科技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个性化和创新人才观的树立。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保证高等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满足社会大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愿望;还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图1 1985-2020年国内高校课程课堂教育活动教改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
3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启示
改革的历程是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诉求,是当前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面对新时代、新阶段的新任务,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体现出相应的本土特色与时代特征。在此,从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进行阐述,具体体现为:一是把握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鉴于此,优先破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具体落脚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上,未来发展趋势大概分为三个方面。
3.1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培养转变
把素质教育贯彻于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手段等不断进行调整。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忻州师院的教学改革活动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该校启动高校课程课堂教学活动改革,作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并成立了专家组。在教学中,参与口头讨论的学生达50%~60%以上,课后和课中书面参与讨论的学生达90%以上,且学生发散思维,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论。长期接受新型教育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主能力、面试能力以及就业竞争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3.2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树立多样化人才观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也应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学生的发展具有多向性和殊异性,应关心每个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3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无从谈起。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教学的合作机制,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勇于质疑、善于批判、敢于打破常规的能力与素质。教学改革应该向着改变过去的刚性教学制度、建立弹性教学制度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高校必须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同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要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通过“产、学、研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全面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将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合,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以可视化、动态化、立体化、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效能。
本项研究成果受攀枝花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范姝、贾舒媛等. 翻转课题的效果对比分析[J].商情.2019,(04):236.
[2]罗生全. 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J]. 中国教师报. 2020-1-1.
[3]贾舒媛、范姝等.《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商情.2019,(04):250.
[4]姚利民,段文彧.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276): 60-64.
[5]杨孟杰,刘夫云,杨运泽,陈磊磊.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改革[J].科技资讯,2015,13(09):188.
[6]席平, 杨洋, 王春洁. 机械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07): 14-18.
[7]王波.浅析高校机械类实验课程的微课设计及应用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0(03):272-273.
[8]江本赤,梁利东等.基于VR技术的机械类课程实验项目设计与实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2):36-37+40.
[9]李玲玲,吴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陶瓷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20,(07):181-182+184.
[10]昌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CAD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