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裕 黄吉
黄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8
摘要:
新冠疫情的肆虐给高校师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莫大影响,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稳健运行,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高校复工复产,正常生活工作秩序回归的同时要进行分析与反思,对高校传染病疫情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研究并针对性地提供防控策略。基于此,以多所大学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采用逻辑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整理出高校传染病疫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思想认知落后,缺乏疫情防控组织;高校师生防疫意识不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学生活动较多增加了人群聚集流动等方面。需要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普及科学防疫知识、提升校内医疗基础设施水平、强化校内聚集性活动管理等具体对策做到高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丰富高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理论、创新传染病疫情防控实践提供一定指引。
关键词:传染病;高校疫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
引言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和随机性,给防控和应对带来诸多困难。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其中恶性传染病在20年中已多次在我国发生,如SARS、H5N1禽流感等都给公众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定秩序带来较大冲击,而发生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之迅猛、扩散速度之快堪称前所未见。众所周知,诸如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疫情主要以人为传播媒介,人口稠密的环境最易导致疫情大范围传播,而高校又是我国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疫情的重点场所,以其人口集中、人员流动性大而具有较大防控难度。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相关数据,
我国近10年来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0%发生在学校,其中很多都是传染病流行和食品卫生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在初发阶段由于实施了大规模的封闭管理且由于正值春节假期,因此高校未爆发大面积病毒感染情况,但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如何加强高校疫情防控进行探索研究。
需要明确的是,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现阶段由于高校传染病防治尚未有成熟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约束,地方政府对落实高校传染病风险管控措施也存在诸多漏洞,大部分高校没有完备的疫情防控设施设备,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高校师生卫生防疫问题的宣传引导,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高校的整体疫情防控水平下降。后疫情时代,有必要提升高校对传染病疫情危险因素的识别并完善相关防控措施,以提高疫情防控能力,为丰富高校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理论提供相应地支持。
一、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突发背景下高校防控现状
(一)高校师生疫情防控意识现状
高校师生具有较高流动性,易被病毒侵袭而作为移动传染源扩散新冠疫情传播面,通过对5所高校的师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超过40%的师生没有系统地疫情防控知识储备,比如大多数师生不知道对防疫细节重视不足,比如对外出归来要洗手消毒、口罩不能多次反复使用、长时间处于人员密集或室内通风不良场所要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等防疫关键点缺乏认知,甚至部分师生在佩戴口罩时存在露出口鼻的情况,使得口罩对病毒的防护作用无从体现。在对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调查方面,笔者就多名高校师生对新冠肺炎病毒和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的同异之处搜集了相应信息,一些师生认为“新冠肺炎病毒和SARS病毒差不多,没必要害怕”(占比35%),另有一些师生认为打了新冠疫苗后就可以不用严格执行防疫要求,甚至已经不再佩戴口罩(占比40%)。而仅有不足30%的师生能够正确认识到新冠肺炎病毒同以往传染病病毒的差异并严格遵循防疫要求。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对新冠疫情防疫的重要性缺乏明确认知,防疫知识体系不健全。
(二)高校疫情安全防控部门防控现状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尚未建设职能完善的公共安全事件管理部门,疫情期间的防疫管控实施也多依赖安保部门和物业管理部门,比如设置隔离区并启动校舍封闭、人员管控、查验健康码等防疫措施以校园保安为基础,而宿舍楼、办公楼的人员流动管控则以宿管员、物业管理员落实相应责任。通过对多个高校疫情期间安全防控部门的防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多所高校的保安和物业管理人员未经过正规的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防控训练,对如何落实精准防疫没有宏观认知,比如校门保安只负责检查防疫健康码,对进入学校人员的意图和目的知悉甚少,同时限制除教职工外的学生进出学校,以约束人员活动范围降低防疫难度成为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准则。
(三)医疗机构落实高校疫情防控现状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政策未明确高校传染病疫情的医疗管理方法,社会性医疗机构未直接介入高校内部的医疗卫生工作,而高校内的医疗机构大多为一级医院或卫生室,在识别和应对传染病疫情方面经验不足。通过走访调查多所高校发现,在疫情期间,70%的高校在校医院内设立有应急隔离场所,但没有专职医师驻场工作。同时校医院与社会性医疗机构信息有效地沟通机制尚未建立,发现疑似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后往往采取就近送医的措施,给社会性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秩序带来冲击和影响。
二、高校新冠疫情危险因素识别
(一)思想认知落后,缺乏疫情防控组织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对新冠病毒的正确认知,将新冠肺炎疫情与2003年SARS疫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同等看待,因而没有较早地备齐防疫物资,而同时高校领导班子由于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经验而未能及时有效地组织疫情防控体系,形成权责分明的疫情防控组织。根据走访调查,33%的高校在2020年4月之后才成立疫情防控小组,40%的高校未成立疫情防控专门机构,仅由院系领导临时布置防疫任务,因而时常发生防疫物资短缺等问题。而只有不足20%的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便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应急防疫小组,制定师生体温监测及每日汇报制度,并紧跟防疫形势变化调整防疫策略,做到科学防疫、合理防疫。因此可以看出,由组织层面思想认知落后导致的高校防疫疏忽和防疫能力下降是一大危险因素,这可能导致短时间内高校中出现聚集性感染情况。
(二)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
传染病疫情作为一种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现已被国家列入常态化管理体系中,但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扩招后,校内医疗机构建设并未一同进行提升和加强,校内医疗机构大多不具备处理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能力,特别是基础设施布局不合乎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比如并未建设专用的传染病隔离观察处置室,有发热症状或疑似传染病的病例被简单隔离在辅助检查区或病区,规模更小的卫生室无充裕空间设置发热诊室并对疑似患者在发热隔离期间进行有效诊治并制定相应地应急处理方案,同时由于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导致患者、疑似患者与其他人员的交叉感染,增加疫情在校园环境内爆发的风险。
(三)学生活动较多增加了人群聚集流动
复工复产以来,高校普遍恢复正常教学及生活秩序,来自不同省区的学生大规模返校,同时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如上课、就餐等,加之高密度住宿和通风消毒措施不完善的生活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以宿舍为例,现今大多数高校仍以6人、8人间宿舍为主,且居住面积较小,不超过30㎡,局促的宿舍环境为病菌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且由于宿舍内大学生安全交流距离无法保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菌传播的风险,在空间有限且通风不良的宿舍环境下极易造成大规模传染,无形中增加了新冠病毒在校园范围内传播的风险。
三、高校新冠疫情防控体系优化对策分析
(一)思想高度重视、完善组织领导
构建有效的防疫领导机构和防控工作体系是应对高校传染病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措施,在后疫情时代要充分重视总结经验教训,从思想高度重新形成对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迫切性、严峻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疫情防控组织领导,提高高校防疫系统运作能力。笔者认为,高校要成立以各院、系负责人为组长,安全保卫、物业管理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新冠疫情防控办公室,由负责人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阅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高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文件并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各院系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地防疫计划,确定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蔓延等事态下的应急预案,从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机制层面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及时了解防疫政策的变化,形成高校内部同外部社会防疫体系联动机制。
(二)加大防疫专项投入,提升校内医疗基础设施水平
通过对高校进行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面临防疫物资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比如缺乏消毒液、口罩、防护服、消毒凝胶,同时校内医院面临无法建立隔离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和检验设备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新冠疫情防控能力,需要针对性地提升防疫物资投入,从建立口罩、消毒液、防护服、体温计常备机制做起,保证校内防疫工作人员和师生能够按照防疫要求及时更换口罩、防护服,并能够保证校园内主要人群聚集场所进行大规模消毒。除必要的防疫物资外,学校医院还要设立专门的发热门诊,实行首诊问责制,建立发热病人登记卡,及时完善对发热病人的基本信息采集,提前流行病学调查的开始时间,更快更好地实现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科学管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高校要与社会性医疗机构建立信息互联机制,通过建设疫情防控大数据体系,将高校疫情防控体系纳入社会疫情防控网络中,必要时可在校园内设置核酸检测点,提高校园内部疫情防控基础设施水平,以便更好地参与到疫情管控中。
(三)强化校内聚集性活动管理,严格体温监测
高校要依托国务院电子政务平台新冠健康码、大数据行程码等数字化防疫手段对进出校园的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以适当封闭校门、建立师生请销假制度减少人员流动,在此基础上严格化学校内部师生聚集性活动的审批,对5人以上的群体性活动需要在进行新冠疫情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审批,坚持“非必要不聚集”的基本宗旨,对14天内有国内外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返校师生一律限制参与群体性活动并建立实时体温监测体系,发现体温高于37.5℃的人员一律进行就地隔离观察处理并针对性地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各院系要建立人员流动管理系统,对离返校师生的去向和经由地进行动态管理,有效切段新冠病毒以人为载体输入高校内部的途径,不断巩固高校防疫成果。
四、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措施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疫情防控体系运行的关键,管理制度条款既要全面,同时还要具有可执行性。鉴于现阶段高校传染病疫情防控制度混乱,实际执行情况不良的情况,在完善制度保障方面首先要自上而下形成良好的制度层次结构,结合校园防疫现状和重点管理环节制定分级制度。
健全的制度首先要实现领导层面的先进认知,一把手和主要领导是否重视疫情防控,是否主动制定优化疫情防控体系的对策并同时革新认知与相应知识是能否搞好高校疫情防控的关键,作为领导,首先要把保护师生人身安全、国家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制订防疫计划、安排防疫工作任务时,必须以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保证高校在疫情期间实现平稳过渡。其次,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自觉模范地遵守各种防疫管理制度,给广大职工、师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三,必须了解有关现行疫情防控的法规、政策,知道高校防疫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积极加以预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营造一个“以精准防疫为荣,破坏防疫为耻”的职工心理环境。
(二)人力保障措施
高校科学精准防疫离不开专业领域的人才建言献策,为更好地提高高校防疫质量,除了要由各院系牵头建立疫情防控小组外,还要建立由医学、公共管理学、网络科学等相关专业学科组成的疫情防控智囊团,为提升疫情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提供帮助。除引入专业人才指导建设防疫体系之外,还要针对性地革新各防疫工作环节的人员配置,比如提高防疫人员标准化配置,防疫组织要形成各类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标准化配置体系,各部门人员配置数量、工作技能结构要与防疫风险大小及安全管理重要性紧密挂钩,在针对高校师生流行病学调查的防疫环节中配备拥有流行病防控经验和人员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在校园消毒、体温监测和安全巡检等环节适当以普通技术人员和技术协助人员为主力人员,不仅能够提高防疫人才应用水平,还能使各类型人才都能发挥相应地价值。
(三)技术保障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应用为提高疫情防控效率、保证疫情防控质量提供了积极帮助。对于高校而言,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人员流动使得传统人员管理方法难以发挥价值,因此应用现代化防疫技术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这可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其一,推广疫情期间线上服务经验,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进校园,帮助高校师生建立统一的疫情期医疗服务卡,实现高校师生与社会健康防疫体系的直接沟通,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规范化发展,充分提升平台在引导、帮助及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疫情防控大数据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协同共享。其二,建立并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及线上通办,稳步高效地推进在互联网帮助下的政务服务创新,实现应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统筹推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证照建设应用,积极推广“出生一件事”,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其三,稳步推进数字化新基建建设,围绕5G、大数据和云计算提升高效疫情智能综管体系建设,提高数据信息多向交流、循环利用总体水平。
结论:
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走访调查明确高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识别了高校传染病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综合来看,高校传染病防疫工作是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完善社会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明确了高校传染病疫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思想认知落后,缺乏疫情防控组织;高校师生防疫意识不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学生活动较多增加了人群聚集流动等方面。在落实精准防疫,提升传染病疫情防控总体水平方面需要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普及科学防疫知识、提升校内医疗基础设施水平、强化校内聚集性活动管理等具体对策。相信通过系统化地对高校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进行创新,将能够为提升高校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提供有益支持,这也是现代高校管理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师生身体健康,落实高校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军,陈泽萍,殷毅山.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变化、机遇与调整方向[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S1):122-125.
[2]徐畅.信息技术赋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高校校园管理[J].中国信息化,2021(03):114-116.
[3]陈仲元,杨爱东.浅论高校后勤在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以中国矿业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12):42-43+49.
[4]侯艳洪.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考[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0,15(06):706-708.
[5]杨金瑞,徐菱.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20,31(06):24-29.
[6]苏兰,许琳,刘程程,李婉宜.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23):112-113.
作者简介:林裕,男,壮,广西南宁,1992.02,本科,网络工程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共青团工作、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