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宝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连云港 222006
摘要: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伴随着图像文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以前的依据文字对知识进行间接性的感悟和体会,到更多依赖于借助图像直观获取、展示信息。而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图像文化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微信等应用程序的兴起,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图像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政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以“网络思政”为主战场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多样,具有影响力;在工作宣传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方式多元,具有引导力;在实现价值上,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培育路径多种,具有辐射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发现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逻辑,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加强舆情引导,做好思政引领工作。
一、图像文化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逻辑渊源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特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的工作。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二、图像文化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策略
(一)结合时政热点,开拓思政引领新思路
当前,网络社交媒体是一个“大杂烩”,如何发挥新媒体在思想引领、舆论引导、信息沟通中的主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应结合疫情期间的时政热点,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网络工具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时代中成长与思考。一方面可以采取规范的文件指引,另一方面可以创新网络思政形式,开拓新思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国学“战役”云课堂,通过优秀标杆发声,传播正能量,激发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另一方面,主动设计具有抗疫主题的活动或者课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党支部书记带动支部党员,支部党员带动积极分子”的一种“党支部带团支部”的方式,围绕时代主题,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核心素养,增强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依托图像文化,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互动化”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实现受教育者的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提升,这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反馈。要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性”,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图像素养,同时也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利用网络平台,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主动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动向。具体而言,在网络思政教育中,依托图像文化,大学生可以在接受图像的同时迅速了解图像所携带的大量信息,而这就对受教育者对图像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看”图阶段,是无法挖掘图像后的深层价值的,但透过表面的图像理解其深层含义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培养的。
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高校大学生解读图像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表达他们对图像的理解,对其中的积极信息予以吸收,而大学生对图像的解读能力的提升,也侧面提高了他们对网络中存在的一些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院校有义务为其构建文明、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环境,这对提高其政治素养、人格品质来说行之有效。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推进校园“清朗网络”工程不断深入,面向大学生主体开展文化活动,借助网络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平台发挥思政教育舆论引导作用,定期推送思政类文章与国家最新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文化观念,抵制外界不良因素消极影响。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都属于共性问题,例如对专业、学业的规划,就业的选择,情感问题等,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开展教育,例如在微博、博客、公众号上推文,将碎片式的工作案例整合化,进行主题素材归类,达到辐射性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增强思想价值引导,优化网络育人内容供给
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网络为基础阵地,有效整合线上线下丰富教育资源、时政热点事件、前沿行业技术,以高效处理教与学、灌输与引导、传统理念与现代思维之间的关系,对当下青年大学生指出正确的自身发展方向,以亟待破解当前社会的新难题、新障碍。首先,高校教师应深入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既侧重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又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弥补当代大学生的理性缺失和自我意识不足。其次,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教育效率低下,教师应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将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比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合理创设教育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动画等宣传短片,让大学生体会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从而将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为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找出合理的出路。
(五)凸显思政教学特色,坚持价值观引领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涌入青少年的头脑中,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必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在各行各业中都会出现许多让我们为之震撼的感人事迹,这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许多优秀的素材,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大学生通过结合亲身实践去思考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
结束语
利用网络阵地来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提高思政教育覆盖面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话语体系转变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词文句段,让学生在接触时第一步感受到的是亲和力,其次在是行为向导力的提高,最后达到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根据网络空间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在探索媒介融合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新形态中,强化知识渗透、提高舆论引导、注重情感升华,在健康、积极、平和的网络文化中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表达,促使学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占海文.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22):65-66.
[2]潘伟.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2019,18(12):77-80.
[3]蔡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模式[J].智库时代,2019(46):72-74.
[6]王慧敏.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9(46):37-38.
[5]赵盼盼.“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9):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