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6期   作者:宋灿
[导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教育应该最潜移默化且最有价值的地方文化与民间艺术继承与方式。
        宋灿
        湖南省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湖南张家界
        摘要: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教育应该最潜移默化且最有价值的地方文化与民间艺术继承与方式。学校艺术教育中地方文化的传承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传承将是无力的。这些地方文化在高等学校领域内除通识课程的建设外,专业课程改革的模式论说并不多。本文以湖南省吉首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及课程教学中融入多样化的湘西地区本土文化,依托地狱文化资源构建专业课程,激发兴趣,增加体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传承我国的地域文化和促进地方高校课程特色和教学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
正文: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2018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陪计划参与院校名单的通知”,吉首大学名列其中。
        新时代鼓励文化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表面口号呼吁上,需要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介入其中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参与。
        一、湘西地区地域文化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区中心腹地,辖7县1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6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少数民族文化多样,由此成为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式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遗存达3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活态流变性是它们的主要特征。民间艺术这种形态是比较特殊的,又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图案、造型等是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特殊表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资源,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戏曲与戏剧、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设计、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古建筑等等。以吉首大学非遗研究方面专家学者为研究队伍,依托武陵山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立足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区,为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参与了武陵山(中国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校教育应该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民间文化的传承如果不落实到学校艺术教育上,这种传承将是无力的。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工程,除了需要各种专门人才参与其中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
        高等教育体制在不断深入改革之中,立足本土,服务地方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是一项基本的职责和功能,通过地域文化与经济、环境等特点来培育和创建地方院校的专业办学特色,彰显“特色、创新”发展主题,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就要求地方高校结合乡村振兴的大环境,树立与时俱进的体现专业特色的建设理念,注重本土特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开发,充分体现湘西地方本土特色。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尤其重要。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作用
        1、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
        湘西地区艺术文化资源中的观念、审美价值是几千年社会发展和文化沉淀的成果,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是学校教育。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视阈下,将文化与课程融合开发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民间文化的传承如果不兑现到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上,这种传承将是软弱无力的。
        2、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文化传承中,“学徒+就业”的模式在早期取得了较显著效果,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大部分民间艺人没有艺术底子,讲习教授略显困难,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那么,非遗文化进课堂以及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地方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是目前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本单位于上学期举办“手艺·联动·再设计”非遗研习实践周,邀请土家族土家织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苗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凤凰纸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聂大勇、土家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绣云、湘西竹编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元飞、苗族挑花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春海等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而言,在线学习能更好的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能随时随地学习,回看巩固知识,又能查漏补缺,相对于传统教室学习,教学资源得到了增补和拓展。特别是随着手机等手持移动数码设备和5G网络的普遍存在,在线课程的移动、远程、和泛在学习越来越广泛,从小处着手,创建非遗及本土文化课程资源,通过“吉首大学数字教学公共平台”集中播放前期采集和拍摄的非遗文化数字影像,然后通过共享交流和邀请专家点评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也定期组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教师开展课程资源的观摩、听课、评课、反思、讨论等教研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数字媒体艺术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所属地域的地域文化特点及生态环境,形成将专业知识应用到人文环境与之共存的理念,主推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综合素养。
        3、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提高文化认同
        我国历史源远,不同风格特色的地方文化在各区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南北方文化差异较大。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我国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在都市区快速一体化背景下,将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部分高等学校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清晰度不够,常常会产生专业特色与地方脱节的情况。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设中融入地方文化,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对湘西地域文化的认知加深,创作方面的素材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如“纪实短片创作”课程,对传统民间艺术及工艺非遗纪录片和故事化叙事的概念进行界定,结合大量资料分析,系统梳理对传统工艺民间艺术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结构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从地方文化元素的调研开始,逐步整理和提炼,然后进行再创作和再设计。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与湘西地区地域文化元素融合实践
1、完善以本土文化为积累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而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从 2019 年开始,作者所在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行针对校地合作、服务地方进行专业的顶层设计,共创发展新优势。
        从培养目标层面,确定了本专业适应科技创新和数字媒体发展要求,立足湖南,服务片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民族情怀,能服务乡村振兴,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课程的设置层面,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分为专业课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几种,并为专业课添加实践实训环节。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地方文化以何种方式快速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对专业选修课重新设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增加开设了数门以湘西文化为基础的课程,如“民间美术与动画造型分析”、“武陵山片区传统纹样”、等。在,以项目化的综合创作或模块化的形式将地方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必修课中,“民间故事漫画设计”、“纪实短片创作”、“乡村旅游短视频推广”等课程都结合湘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文化自信等方向进行教学设计。
        总的来说,本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初步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特色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体系。本专业已立项为2020年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具体课程中,在课程教学设计之中融入具有代表性的湘西地区地区的地域文化,在湘西地区传统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传承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还对于特色专业的主导实力踊跃成长具备特定的积极意义。
        2、丰富教学方式,为学生打开创新之门
        2019-2020 年,本专业学生以湘西地本土文化为素材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占据50%以上。其中,“绘湘西”艺术工作坊,将湘西主题墙绘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体现艺术美化乡村的理念,以推动乡村发展为动力。在项目体验、交流合作中活学活用,学生变得更加勇于创新。通过学赛合一的形式,学生开阔了设计创新思维,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了新的途径。
        3、教学特色分析
        本单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数字媒体创作和地方、民族特色,进行民间工艺学习与创作实践,采用“走出去”学习民间工艺与“请进来”教授民间工艺的双向教学模式。
        “走出去”,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深入慈利、桑植、永顺等农村采集拍摄非遗素材、进行田野调查。目前为止,已采访民间非遗传承人 60 多人次。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湘西地区“非遗”保护,更重要的是,学生直接走进民间艺术的展示现场领略艺术美,身临现场体验传统,深刻体会到作为当代大学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责任和义务。同时了解并掌握民间工艺,符合当今大众的观看意愿和审美需求,有利于传统手工艺非遗更好地传播与传承。
        “请进来”,即邀请湘西当地国家级、州级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进入校园,走上讲台,举办毕业生创作研讨会,并且亲身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现场示范演示土家织锦、剪纸、苗族挑花、苗画等民间艺术。在学校支持下,我们与“乖幺妹”土家织锦及张家界博物馆达成合作协议,每学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有兴趣的学生可去到传承人所在单位实习,这些措施逐渐变得常态化。
        学生利用寒暑假,由实践教师和学工办组织“三下乡”活动,对湘西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全面调查,跟随非遗传承人拍摄了大量视频素材。不少学生还运营短视频账号,大四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并以此为选题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除此之外,我们还与学校教务处、校团委、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合作,利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动漫社”、“假期社会实践”、“校园集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调查、宣传推进活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还改编剧本,创作西兰卡普、湘西挑花等数字影像与动画作品,自觉传承湘西文化。
        四、总结
        利用和发展好本土地域文化资源,实现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资源的转化,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结合湘西本土文化特点,进行实践教学和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型学习,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的研究,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当地文化以更优更多的新形式不断发展。
        
        
        备注: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校本微课程开发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