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思维与实现路径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6期   作者:曾健
[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曾健
        中共重庆市璧山区委党校 重庆市 璧山区 402760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整体发展的全局。而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这就需要一个具有权威且公平公正的主体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基层党组织扎根基层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由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不仅可以让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党的领导
引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和基础。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与西方国家相比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即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领导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些新命题的提出,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进行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我们要直面的重大课题,这主要是因为超大城市具有社会结构多元、治理主体多样、政府与市场力量交织等显著特点,需要将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机制进行创造性改进,以适应市域社会治理改革的需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坚持“小切口”“深突破”的改革方法论,持续深化“吹哨报到”改革,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延伸,着力破解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本文拟对这一改革的理念、路径、方法和启示做一全面介绍。
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也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地位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性。社会治理关系着社会是否稳定、人民的利益诉求是否满足、人民是否感受到幸福。这决定了党要担负起社会治理的重任,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就要坚持党对国家各个领域的领导,这决定了党领导社会治理的必然性。
二、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体系指的是系统化的治理体系,就是党组织领导、政府或者社会协同公众共同参与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核心在人,重点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首先要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治理领域。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要贯穿基层党的领导和建设,不断拓展区域化党建,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同时,党组织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主动作为、勇于作为。其次要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做好基本的公共服务,做到公共管理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下,还可以把一些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或市场提供服务。第三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最后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我们要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畅通参与的渠道,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确保人民可以依法参与管理社会事务。
        (二)更大力度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社会组织作为特定功能或群体的代表,在特定的场景中具有更强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动员、智能化支撑水平。“高度活跃的各种社会组织,还有群团组织体系,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它们是国家与社会之间,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社会组织对普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而言具有亲和力,是基层治理不可忽视的新渠道、新平台。党要把支持和发展社会组织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保障服务民生的重要工作,加强思想引领,保证规范化运作。积极回应和有效应对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上的诉求,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导入资源开展有效联系,以达到长期引领的目的。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建议》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议》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现在我们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有迫切要求,基层治理则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任务,这是我们应尽早去完成的。以贯彻《建议》为契机,我国基层治理平台必将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联通化的基层治理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自治是社会基层运行的基本方式。自治是法治和德治的基础,国家强调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这些方面强调的是社会化,更强调的是社会治理的科学化。要通过宣传教育,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通过社会组织的引导等形式,带动并引导群众进行自治。
        (四)建设基层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基层治理起软性作用,党组织必须要重视并引导基层文化的发展。一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文化建设,建立文化长廊,宣传党史、近现代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二是要扩大主体参与文化建设。设置群众文化专题板块,鼓动群众参与文化创作,促进文化创作主体的扩大,才能推动基层文化多样化发展。三是要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才艺晚会、电影放映、知识讲座、小故事会、书画展出等文艺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四是要加强文化产业性建设。联合专业文化人士,结合区域特色,形成合理的文化格局,最终形成独特的地区公共文化。
结束语
        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提法写入新修订的《党章》。《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提出,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村、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村级治理,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最显著的特征,阐述其治理逻辑,研究其治理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加强基层党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N].贵州日报,2019-12-25(015).
[2]本报评论员.坚持以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N].四川日报,2019-12-09(001).
[3]刘燕妮.地方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张定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N].福州日报,2019-12-04(003).
[5]刘厚廷.以党的领导引领基层治理创新[N].吉林日报,2019-11-20(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