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红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上海市 200234
摘要:近些年,语言景观研究在研究数量的增长和研究角度的丰富上都呈现出了蓬勃之势。虽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最初着力于语言翻译的角度,从对语言景观研究的脉络,主要领域的分析来看,语言景观逐渐彰显出其社会语言学属性。
关键字:语言景观;社会语言学;研究概况;研究领域
教育普及带来的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现代技术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大众传媒的繁荣,生活中语言现象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海报、公告、道路标牌、广告牌等。这些语言文字在公共空间的使用即是语言景观研究所关心的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情况
Rosenbaum(1997)等人在对耶路撒冷地区的凯伦·凯美特街的语言状况分析时,除考察口头语言外,还分析了该街的语言标识,这是较早的有关语言景观的研究。
Landry & Bourhis(1997)对加拿大法裔这一民族语言活力及语言行为使用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语言景观”作出定义:公共道路标识、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商店标识,以及政府建筑物附属公共标识上的语言,共同形成了某一特定领域、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研究高潮是从2006年开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推出了语言景观研究专辑,刊载了四篇专门研究世界各地城市的语言景观的文章。此后,Ben Rafael & Barni(2010),Pütz & Mundt(2019),Malinowski & Tu?(2020)等论文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其研究潜力。
Backhaus(2007)出版了关于东京语言景观的综合性专著,这也是第一本本领域的著作,该书“综述了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并进行了东京语言景观的个案研究”,指出在分析城市多语现象方面,语言景观研究领域是十分具有价值的新方向。
2015年,Linguistic Landscap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期刊的推出,标志着语言景观的研究走向成熟,意味着语言景观研究已在国外社会语言学领域形成阵营。
相比之下,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孙利(2007)较早从语言景观翻译的角度进行相关的研究,从温州市语言景观存在的翻译问题出发,强调了城市语言景观的翻译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作用,并给出了语言景观的翻译建议。
《语言文字应用》期刊于2017年第一期推出语言景观研究专题研究,基于语言景观研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旅游景区的语言服务角度进行了调查。《语言战略研究》在2017年和2020年推出了语言景观的专题研究,对语言景观研究的历时、理论阐释、路径方法以及个案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
二、语言景观研究领域
语言景观研究反映了某个地区公共空间的书面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是民族语言活力、语言权势、语言传播和变异、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国家意志、语言权势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映射。
通过对语言景观中的语言选择,我们可以窥探一个地区的民族语言活力。徐红罡、任燕(2015)则从语言景观之中文字使用的视角,发现云南丽江的濒危语言东巴文的复兴是因为当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以语言标牌等形式出现的东巴文成为了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而带动了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复兴。
语言景观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可以直接反应当地的语言权势和地位。Lai(2012)对香港四个区域语言景观中的中英双语、简繁双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了研究,发现语言景观中使用中英双语的比例接近,但中文简体字在语言景观中的使用并不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香港的语言权势。正如Desforge(2001)所指出的“语言的使用能够把意义和权力灌输到特定的社会和空间实践”,可直接反映当地的语言权势。
对语言景观的语码选择进行考察能够研究语言传播和语言变异。Kasanga(2012)发现,在柬埔寨,官方语言高棉语占据绝对数量的同时,英语的比重紧随其后,已取代了其前殖民宗主国的语言,这反映了全球化时代英语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
语言景观研究还涉及到其背后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问题。Cenoz & Gorter(2006)将荷兰的弗里斯兰和西班牙的巴斯克进行对比,发现同为少数族群聚居地,两地的语言景观中语码的使用体现出明显差别,前者的少数族群语言较多地以语言景观的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而后者却并非如此。Cenoz等指出这与官方不同的语言政策有关。
三、语言景观研究的社会语言学属性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社会的各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以及语言对社会的影响。语言景观研究能够吸引社会语言学领域的注意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语言学重口语而轻书面语的情况,提供了从书面语的角度进行社会学研究视角;而且语言景观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具有相当大的研究潜势。
其次,公共空间领域的语言使用涵盖了政治生活、商业活动、文化宣传等方方面面,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一定区域的语言景观研究了解该地区社会生活的现状和历史的变迁等,为我们研究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各方面状况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和外显的视角,正如尚国文(2017)指出语言景观研究是“把现实空间中布置的文字作为考察对象,但关注的焦点问题并非标牌上的文字内容,而是标牌语言使用所反映的社会语言现实”。
另外,标牌等语言景观与人们的语言使用能产生交互作用,当地主要族群的语言文字使用不仅可以从语言标牌等所使用的文字得到体现,且会公众回很大程度上受公共场所等语言标牌之中得到影响,这也是我国《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公共服务行业及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做出了明文规定的原因。
结语
语言景观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人文地理学、符号学、人类学等领域成果,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进行着密切互动,越发引起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
参考文献
[1]Backhaus, P. 2006. Multilingualism in Tokyo: A look into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3, 52–66.
[2]Cenoz, J. & D. Gorter, 2006.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3: 67- 80.
[3]Mee Ling Lai.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Hong Kong after the change of sovereignty[J]. Mee Ling Lai,2013,10(3).
[4]杜克·戈特,方小兵.西方语言景观研究学术简史[J].语言战略研究,2020,5(04):13-22.
[5]尚国文.语言景观与语言教学:从资源到工具[J].语言战略研究,2017,2(02):11-19.
[6]王琪.语言景观视角下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语言景观资源个案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