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带得走”能力与“留得住”意识的培养途径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李嘉睿
[导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李嘉睿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落实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都还是以提升成绩为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全面发展。本文从“带得走”能力和“留得住”意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能力与意识并重,促进高中物理核心素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能力、意识
        一、“带得走”能力,“留得住”意识
        “带得走”“留得住”,其关键意义在于应对未来,而核心素养也是以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作为本质要求,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其要求学生应能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与对科学负责的责任意识,在对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有深刻的理解基础上,不断内化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思维方法,并对已有结论质疑创新,提出假设,验证猜想,并与他人对结果相互交流和评估。因此,对应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探究与交流能力,促进“带得走”能力的培养;应帮助学生培养多种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求实态度与责任意识,以培养“留得住”意识。通过给学生以“带得走”能力和“留得住”意识,促进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带得走”能力、“留得住”意识的培养
        (一)结合物理语言与生活情景,培养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
        物理学家费米曾说过:“计算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我所愿意采用的,即一幅清晰的图像。第二种是有严格的数学架构。”如果把这段话投影到中学物理教学上,似乎也颇具意义。[2]物理语言的核心是“公式”和“图像”,而高中物理“语言”的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图像语言和文字语言来表述、解决物理问题,并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但是现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对物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的联系不强,缺少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迁移是大脑中已有认识结构图式储存信息的复合,并在新刺激的作用下,参与同化与顺应。如果把学生已体验过的实际情境搬到教学中,结合物理语言加以解释,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从而加强学生观念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提倡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培养实践探究与交流能力
        新课改的提出强调了教学应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但有些教师却过分强调了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接受式学习毫无用处;而又有些教师却碍于探究式学习过于耗费时间,教学效率低下,迟迟不肯做出改变。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在批判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源于实践,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学生“做”而获得知识。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波尔认为,每一个学生不可能只凭探究法学习,正像发明家不可能一天到晚都有发明一样。已接受的知识是科学家从事探究活动的基础,没有相关理论的支撑,实践探究是无法进行的。同样,教学也理应如此,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教学。
        小组合作是探究式学习中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小组成员在共同进行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合作、讨论与交流,一起提出假设、验证猜想,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解释,在提升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身的交流能力。实施探究教学时,老师往往会有一个共同感受,优秀学生往往掌控着局面,其他成员则听从优秀学生的安排,呈现着一边倒的现象。

因此,在实施探究教学前,有必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接受教学,解释相关的概念、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三)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思维模式多样化,提升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习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中最具有积极性和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创新能力的精神力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看问题、看事实的角度和眼光,也就是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与人们会习惯周围的环境一样,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从心理学角度讲,“千篇一律”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因而缺乏联想力和创造力。[4]思维定势会使学生用习惯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不尝试采取新的解决办法,降低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知欲,抑制创新意识的提升。
        意识是思维的前提,但是思维对意识有强化的作用。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过:“我们要让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打破‘非此莫属’的思维定势。”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寻求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打破学生‘非此法不可解’的思维定势。
        (四)渗透人文,结合科学性教育与思想性教育,树立求实态度与责任意识
        物理学的研究是不断“求真”的过程,“求真”是科学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因为他们需要有对事实负责的责任意识。习总书记曾呼吁广大青年,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5]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坚持着“实事求是”的作风,这放在物理教学中也理应如此。物理学的发展是科学真实的,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资源,结合科学与人文,把习总书记所提倡的求实态度有机融合、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求实态度与责任意识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开普勒为了得到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和行星运行周期的关系,一直研究、分析着第谷留下来的庞大数据,时经十年终于发现了开普勒三大定律。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随之而来的疑问就是“质子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是从氮核里打出来的,还是把α粒子打进氮核形成复核后衰变出来的?”而后来布拉凯特研究了四十万条α粒子轨迹终于验证了第二种设想是正确的。这些事例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事实,一切都要以实际出发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除了传授学生开普勒三大定律、卢瑟福发现质子等科学知识外,还要把开普勒、卢瑟福等科学家的实事求是态度和对事实的责任意识渗透到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科学性教育与思想性教育相结合,从而树立起学生的求实态度与责任意识。
        三、结语
        能力与意识是一个人的硬件设施与精神力量,通过培养学生“带得走”能力促进科学观念与理解素养、科学探究与交流素养的培养;给以学生“留得住”意识促进科学思维与创新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形成。“带得走”能力与“留得住”意识双管齐下,促进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冯源. 刍议物理语言“四要素”——从语言角度浅析高中物理教学[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9,38(9):16-17.
[2]习近平.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5-05.
[3]曹慧特. 实验教学心理分析及思维定势的克服[J]. 课程·教材·教法. 1988(8):11-13.
[4]习近平.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5-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