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和原则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王思思
[导读]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准渗透点,通过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教学行为,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
        王思思
        西乡县沙河镇初级中学  陕西汉中  723512
        摘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准渗透点,通过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教学行为,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尽可能以自然方式昭示教育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目标。
关键词:学科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原则
        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德育渗透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结合学科特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探寻学科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最佳渗透点,抓住学科德育的最佳时机,寓思想教育与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之中,使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实现了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一、学科德育渗透的优化策略
(一)找准关键点——更新观念是前提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但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每一门学科教师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所有的学校工作者都应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任务,不仅仅是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德育活动来开展的。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育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注重知识的转化,通过上课、辅导、作业、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2)瞄准着力点——提升能力是关键
        学科教学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德育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升学科教师的育德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挖掘教材中隐性德育资源的能力。学科教师要增强发掘学科特点的敏锐性,将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因素显性化为较为明确的德育目标,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把每一章节,每一课的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一样构建得不仅明确,而且可以操作,然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德育落实于具体教学环节。
(3)强化发展点——道德示范是核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行为和态度等,会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远胜于口头上的道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示范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存在。从组织教学中师生的相互问候开始,教师的示范作用就在发挥着影响。师生间真诚的问候,既可以密切师生和谐、友好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够体现师生的平等地位,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精气神、自信心;还可以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教师教育学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师以民主的教育方式平等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学生拥有爱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真爱。可以说,教师的表情就是写在脸上的德育,教师的动作就是写在行为上的德育,教师的倾听就是写在耳朵上的德育,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那份等待、那份引导就是写在眼睛里的德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落实突破点—评价机制是保障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学科教学中课程育人应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帮助教师认识到学科德育的重要性,鼓励各学科教师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让教学评价成为学科德育渗透的保障。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有序、有效开展,我们把德育渗透工作的好坏作为教学评估的评价指标之一,建立相应的德育渗透评价机制,把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当作教学常规检查、教学业务检查、教学能力和业绩评价的有效组成部分,改变单一的以学科成绩评价授课教师的指标体系,以发展性评价标准来考核教师的授课情况,从而实现了从强行入轨到自觉行为的变化。
二、学科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有意无痕原则
        教师必须要有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强烈意识,牢固树立在每一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的思想,但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要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学科知识与德育目标之间的结合点,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淡化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
(二)有序系统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要依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有序系列组合,使学科德育渗透符合知识规律和认识规律。学科教师要在明确德育大纲中各学习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中不同阶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分级要求的基础上,对课程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梳理,把学科所承担的德育任务,分门别类地分解到各个年级、各个学期、各个单元、各个章节,使渗透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序列化、层次化。
(三)有趣实效原则
        学科德育的渗透要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为德育渗透的主要源泉。教学中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努力创设内容新、方法活、形式多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中感受学习的趣味。
        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时将新鲜、实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四)有度适时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掌握德育渗透的“时”和“度”是关键。如果渗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品德课、思想教育理论课。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德育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渗透敷衍了事或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要做到在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都不偏颇,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准渗透点,通过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教学行为,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尽可能以自然方式昭示教育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澎.探析中学德育现状与对策[J].神州(中旬刊),2016,(2):111-113.
【2】程尚林.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6,04(52):128-128.
【3】廖乃懋.新课改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7,10(66):96-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