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动式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周华珍
[导读] 在参与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实验过程中,第一阶段,我制作了十多节微课,在课中和课后进行推送运用,对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辅助学习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明显。
        周华珍
        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中学
        摘要:在参与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实验过程中,第一阶段,我制作了十多节微课,在课中和课后进行推送运用,对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辅助学习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互动式微课;道德与法治;作用
        信息技术时代,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相继出现的同时,“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2011年广东佛山最先开始实施“微课”“微视频”教学,之后,“微课”的教学方式在全国各地传播,部分一线教师再教学中尝试运用。
        一、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于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教学导入。
        第一部分:解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文中的具体指向,让学生明白“绿水青山”指生态环境保护,“金山银山”指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展示我国在生产实践中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二者关系三个阶段的认识。第一阶段,人们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没有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大量消耗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但没有换来“金山银山”,由于资源紧缺,反而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阶段,人们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缓解了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向好发展。
        第三部分,基于对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关系不同处理带来的不同结果,总结归纳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结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相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才能走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分析:运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微课的导学引入,变枯燥的“说教”式讲解为微视频的生动导入,学生对这种“陌生”的学习方式顿觉新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想学、愿学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将会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辅助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用于九年级上册“我们的梦想”“新时代,新征程”的课堂讲解。
        第一,让学生从概念上明白什么是新时代。“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不是历史学上时代的划分,而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来判断。
        第二,了解我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依据。一是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如,党的执政方式和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发展要求更高等。二是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第一个百年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四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
        第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本质内涵:“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分析:通过课堂微课辅助教学,学生了解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依据,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实践主题、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在世界舞台中地位的变化。
        三、作业辅导,满足不同学生
        案例:《答简答题的基本方法》微课,用于七年级上册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课后辅导。
        开学第二周学完第二课“少年梦想”后,我在班级中布置了一道主观题。第一问,请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第二问,为什么要让自己的梦想启航?第三问,我们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梦想?第四问,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准备如何做?
        作业批改后,我发现对二三问的理解中,绝大部分学生答案纯粹答非所问。第四问,大部分学生只写一句话。发现这些题后,我制作了一节《答简答题的基本方法》的微课。首先,展示学生作业出现的离题、偏题、文不对题、一句话答案等共性问题幻灯片;然后,微视频讲述回答主观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认真读清问题,弄清题意;第二步:抓关键词,明确问题要求;第三步:结合课本知识组织答案,呈现答案要求书写工整,格式清晰,语言规范;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答题方法对作业中完成最差的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观看微课后,布置了另外一道主观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分析:从解题方法的掌握上看:大部分优秀学生能掌握答题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答问题;一部分中等生能掌握方法,灵活运用解答问题能力还有差距;极少学困生还不能完全搞懂答题方法。从语言表达上看:学优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提高,语言不够规范,是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
        四、巩固练习,理清知识结构
        案例:微课《国家机关》,用于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综合复习。
        在九年级的学习和测验中,我发现学生对国家机关混淆不清,总是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微课中我引导学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的组成、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一进行辨别,最后形成一个思维导图。

        通过这张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巩固,学生对“国家机”的重点知识、易错点和易考点就形成了知识网络。学生从视角感观,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准确把握。
        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用思维导图展示微课讲解过程,把教师在教学中遗漏或处理不是很好的某一环节内容进行重新呈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重新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师生查缺补漏,更好的巩固和强化知识结构,形成相关知识链接。
        备注:此文为2020年贵州省教育规划课题的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农村中小学互动式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文号:黔教办发〔2020〕9号,课题编号:2020A012。
        参考文献:
        [1]梁金娜.浅谈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026(041):282-283.
        [2]胡婷婷.浅谈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新作文:教研,2019,000(003):0288-02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