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倪淑霞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曾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倪淑霞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曾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情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深化明理,知行结合,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自主探究  灵活多样   深化明理  知行结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是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想要提高课堂实效,就需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并自觉做到知行结合。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身临其境  好学深思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 “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加以运用。
        1.激发学习兴趣,捕捉思想碰撞
        在课堂教学中,我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捕捉学生思想的碰撞,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例如:《我们小点声》一课,有关“这里也要小点声”这一部分内容,我就让学生以模拟的图书馆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人物,有人来到图书馆便大声接打电话,大声与人交流……。另外一组让学生模拟课堂上情景,课堂上一学生回答问题时候声音很小,导致老师和同学听不到,同学评价他声音太小了,这名同学理直气壮地说:“不是让我说话小点声吗?”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明辨是与非。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渐渐认识到: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逐步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
        2.增强角色意识,担起自身责任
        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再如,教学《我们不乱扔》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乱丢垃圾的现象。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乱扔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深切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初步知道我们不应该乱扔垃圾,增强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感受到呵护环境也是一种美德的绽放。
        二、教无定法  包罗万象
        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为了让道德与法治课吸引学生的目光,我经常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模拟课堂小老师、诗歌朗诵、谜语转盘、课本剧表演、抢答、竞赛、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对这些活动都格外青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知识记忆得牢固,因此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三、唇枪舌战 明理导行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要通过互动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1.借助公众平台,营造展示舞台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并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2.课堂摇身一变,群雄争霸赛场
        教师有意安排的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鼓励他们发扬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于辩论的精神。
        如教学《周末巧安排》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周末的早晨,明明睡到自然醒,起床后不刷牙,不洗脸,紧接着就打游戏。妈妈要求明明先洗漱,打游戏要有节制。明明却认为周末了就应该轻松轻松,这些做法是无所谓的。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明明做法的同学坐到左边,同意妈妈做法的同学坐到右边,座位的调整使课堂变成了辩论赛场。在对抗辩论赛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敏捷。学生在其中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不良嗜好的养成,进而学会做事有计划,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植根于心。
        四、博物通达 知行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注重课堂明理,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而大部分家长只是重视智力的开发,却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1.潜移默化渗透,无声无息入心
        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注公物,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和每天陪伴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桌子、椅子、体育器材等对话,感谢桌椅、体育器材等无声无息地营造着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学生们说着说着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情景,有的同学边说边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在这样特殊的对话中,教育了学生学会爱护公物,潜移默化的渗透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都要和谐友好相处,这不仅仅是自身素养,也是一种美德。
        2.饱览家乡风光  知行完美统一
        再如,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之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欣赏我们的家乡——七台河的美丽景色,他们领略了桃山、水库、湖滨广场和钟楼的旖旎风光,感受了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摇篮的独特魅力和煤城百姓的淳朴民风等。通过参观,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确定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要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达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授人以“渔”为原则,活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教与学的实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我要以此勉励自己,继续一路前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