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中思维和结构的技巧性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郭桂红
[导读] 语文素养由语文能力(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知识、(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构成。
        郭桂红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初级中学 浙江 诸暨311800
        一、关于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
        语文素养由语文能力(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知识、(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构成。
        其中,“发展思维品质”是容易让老师们忽略的一项核心素养,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的“思维滞留”现象却是比较普遍。我们不妨看下面一张思维导图来思考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执教者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是否配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能跟随自己的教学速度;观课者更多的是观察师生互动是否精彩,教师个人语文素养是否优秀;听课的学生更多的是无头绪又无奈地紧跟老师和部分优秀生的思考速度。
        其实,让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通过我们的教学引导呈现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既兴趣盎然地走进语文学习的世界,又信心十足地徜徉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二、创建课例,拓展思维角度的技巧性,夯实过程训练。
        1.课例一:关于“火灾”的一次思维引导。
        原材料:“有一天早晨,我起床,发现对面的房子着火了。”
        【思维路径一】由因到果
        把发现火灾的这个瞬间看作“因”,那么,它会导致哪些“果”?
        “这场火灾导致一死三伤,医疗费百万。遇难家庭发起网络众筹,目标一百万,结果不到半天即筹到一百万。遇难家庭把目标改为一百五十万,结果遭到网友的质疑:设定的众筹目标一百万,意味着你的家庭需要一百万,为什么改为一百五十万?是不是这钱来得太容易了?有网友爆料,受灾家庭除了受灾的房子外,还有另外的房产。”
        以上的思维,是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的。经过这样的思维拓展,可写的素材就丰富了。再运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创建“由果到因”“瞬间到全程”“由事到理”“由事到事”等一系列的思维路径。
        2.课例二:多角度思维。
        写作教学时,我们都会关注把画面、视频、物品带进我们的课堂,以引来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写作的流畅性。如果,用“多角度思维”的方法处理这些画面、视频和物品,或许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讲台前挂着一张画。如何引导学生涌现出更多的写作话题呢?我们设置这样的一些任务以打开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找到更多的写作材料:描述画中的情境;讲述画中某个人的故事;从创作的方面描述这幅画;描述画家的色彩运用;描述绘画技巧;讲述画家的故事,并想象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描述这幅画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描述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感受;描述这幅画如何反映画中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描述画中的内容是否和你在相似场所的经历相同或不同;尽可能多地描述一些细节;请叙述一段这幅作品反映的或让你想起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描述由这幅画面联想到的另一幅画面;……
        显而易见,这个练习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与视觉画面的联系上。这样的练习,更在于它是一种思考读者关注点和作品丰满度的方式,是一种有关分析、描述和多角度叙述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这种动态的情境教学,能适当打开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会引来学生讨论和写作的兴趣。
        3.课例三:逆向思维,更改审美习惯。
        写作教学课上,常常会看到一些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描述身边一个比较熟悉的人。尽管老师会一再强调要注意细节描写,要写得生动、传神。可学生笔下的人物还是千篇一律如模板似的呈现。此时,教师就该思考采用“陌生化”的手段来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了。比如写作前,老师自己或者学生站在讲台前做“模特”,此时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写作呢?不妨这样引导:
        首先,注意并选择这个“模特”身上某一点最令自己感到别扭的地方进行观察5分钟左右;然后,静下来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描写,不要停顿,尽情展开联想,无拘无束地写;第三步,从刚才的自由写作中找出一个感兴趣的句子或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围绕这个句子可以写和这个人相关的哪些内容;最后,以这个句子为聚焦点,开始写作,完成整篇文章。
        因为学生过于熟悉老师提出要关注细节写出人物美好心情的一些要求,所以,人物观察和描写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换一种思路,找出“别扭的地方”,学生会有新鲜感,产生了“脱熟”的效果,更易专注于具体细节的观察,产生写作的情感;在让学生寻找别扭的地方的基础上,又允许学生无拘无束地写作,这样的写作就少了恐惧感;当自由自在的写作内容像琳琅满目的食品时,教师引领学生在食品中找出醒目的食品,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明白整篇文章撰写的意图了。从放到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和学习兴趣,这种陌生化处理情境的教学方法也值得提倡。
        4.课例四:变换叙述视角,增强表达效果。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摆脱经常叙述的惯例思维,用叙述视角的转换来进行陌生化的创造,既拓展表现力,也有利于把读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更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对叙述视角作出思考。
        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一次“照片里的故事”的情境创设:
        在所有同学从家里带来一张自己非常熟悉的照片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不看照片,从旁观者的角度用最客观的语言直接描述记忆中的这张照片,尽可能地描述照片里的环境和人物,然后试着用6-12个字写一个标题来阐明一个旁观者从照片里解读的内容。
        然后,也要求不看照片的前提下转换叙述的视角,作为照片中的人物或一个和它密切相关的人来描述它:为什么会想到它?你认为照片表现了哪些内容?它为你记录了哪些回忆?它对你有何意义?然后,也用6-12个字写一个标题来阐明这张照片对你而言有何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三步,细细看照片,对照照片比较两种叙事角度叙述的内容是否有差异,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更喜欢哪一种叙事视角。
        第四步,回到照片的现场,找到一个落脚点作观察,或从摄影师的角度观察,或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或从拍照时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总之,挑选其中一种叙述视角,让场景动起来:拍照之前发生了什么?拍照时有哪些有趣的或有意思的情境?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调动所有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器官,想象当时的人物有哪些感受。
        最后,走出照片,重新回到写作的状态中,开始写。
        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教学处理,既带给学生在不同叙述视角下的不同体验,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充满奇趣的想象中领略观察和写作的快乐。
        总之,初中生的写作尚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尚需要老师们的帮助和扶持。如何唤醒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如何激发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写作过程中的死胡同,如何引领他们在看似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进行积极地写作,我们不妨把关注的目光投入到“发展思维品质”上,努力在“写作过程”中寻找效益。提升写作思维,关注写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