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突发事件时期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波动与应对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高静 黄家珍
[导读] 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希望,身上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要责任。青少年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以后千千万万家庭的生活幸福,关系到社会未来长久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希望。
        高静  黄家珍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2南宁市第四幼儿园 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希望,身上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要责任。青少年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以后千千万万家庭的生活幸福,关系到社会未来长久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希望。青少年群体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在面对公共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波动与应对措施也比较独特。因此,基于青少年群体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认知性、心理素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原因,对公共突发事件时期的青少年群体的心理波动进行分析,构建事前、事中、事后机制,应对青少年群体心理波动。
关键词:心理波动;心理重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突发事件;青少年

        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已经造成或者极有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和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间较短,对青少年群体在情感、认知和心理等方面形成巨大的冲击,以至于青少年群体心理产生较强的波动。因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快速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认识、了解和掌握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青少年疏导心理。为防止青少年出现较为强烈的心理波动,建立健全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一、公共突发事件时期下青少年群体心理波动
1.缺乏公共突发事件严重性认知
        当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要求反应机敏、反应机制要统一,及时发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但是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其他专家学者,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预测与判断都有一个过程。通常情况下,在公共突发事件发展前期,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及时重视公共突发事件,无法做出完全有效的应对机制和应对方法。加上青少年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判断有误差,严重影响青少年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进而导致青少年心理波动极大。如在面对突发疫情时,由于青少年对疫情特点认识不足,因此对疫情所造成的传染性以及破坏形成恐慌心理,进而形成害怕疫情的疑俱心理。青少年不清楚疫情防治需要打持久战,因而对疫情防治中的艰难性和长期性形成焦虑散漫心理等。上述青少年心理波动都应及时有效的治理,以防止影响青少年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2.心理素质较差
        青少年正处于心智不断完善时期,其心理素质有待加强,还在提升阶段。奔向有利的一面,避免有害的一面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是人的本性之一。一旦公共突发事件发生,青少年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和应急知识知之甚少,短时间内对所发生的事情难以接受和解决,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当一些突发的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是生命时,人们由于心理素质有所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波动。如在2020年初,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很多聪明、勇敢的90后、00后青少年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疫情,并且不惧怕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困难,与疫情做斗争。与此同时,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青少年在面对疫情时听信莫无须有的谣言,利用谣言制造社会恐慌,这表现出青少年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不成熟与缺陷。
3.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较为落后
        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任何突发的公共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由公共突发事件而引发的社会性群体心理恐慌,这比公共突发事件本身来说对社会更具有危害性。

是以在,公共突发事件时期,青少年需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强化自身心理素质,筑建强大的心理防线,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公共突发事件。但是,由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和无法及时预警等特征,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往往不具有及时性,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因而青少年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的态度和方法。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跟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舆论会向无法控制和预料的方向发展,严重者会出现社会群体极端化行为,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二、共突发事件时期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波动应对策略
1.强化事前预防措施
        在公共突发事件刚开始发生时,对公共事件风险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针对青少年群体不同的心理制定相应的帮扶预案,有助于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阶段就能够及时缓解青少年的心理,最大限度的调节青少年心理波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协同发展,正确解读人类历史社会中公共突发事件,将历史上成功战胜事件的实例用作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让青少年在体会实例中的真情实感,以此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另一方面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向青少年群体传输有关公共突发事件的权威解释与相关做法,防止青少年出现从众心理,从而形成羊群效应,让青少年自觉主动站在正确舆论的一方,用沉着、冷静、积极的心理去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2.构建事中引导体系
        公共突发事件时期,引导青少年群体心理波动是一项复杂而又漫长的工程。在强化事前应急预防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在公共突发事件发展时不断探索青少年产生心理波动的原因与解决策略,针对原因建立一个专项引导体系。一方面可以监测网络舆论发展方向,防止青少年看到部分来自网络的恶意谣,从而影响青少年对事件的正确判断,引导青少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另一方面是随着事件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对青少年进行调查,了解其心理诉求,通过专家讲解以及现场答疑等形式引导青少年有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3.注重事后心理重建
        公共突发事件过后,要对青少年所受的心理创伤进行弥补,可通过两方面帮助青少年进行心理重建。一方面是消除青少年在公共突发事件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阴影。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跟进青少年的动向与心理变化,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有针对性的低青少年心理进行疏导。另一方面是从新时代青少年性格特点和心理波动状态出发,按照心理学家总结出来的规律与特点,对青少年有计划、系统性的指导并影响心理波动,使之朝着预想方向转变与发展。作为一个客观刺激性因素,公共突发事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若在公共突发事件期间,不及时梳理青少年的心里波动,会错过调节的最佳时机,严重者会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体心理问题,防止青少年出现从众心理,在消减青少年心理焦虑与心理创伤的同时,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皓婷.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北桥,2020(009):92.
[2]孙墨笛,石晶,李思琪.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青年群体参与——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应对为例[J].人民论坛,2020(16).

第一作者:高静,女,汉族(1993.09-),湖北十堰人,西南大学教育硕士,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第二作者:黄家珍,女,壮族(1991.04-),广西来宾人,本科,南宁市第四幼儿园,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基金课题】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重点项目:“突发危机事件中青少年心理特征及干预疏导策略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分析”(2020KZ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