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红妍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民族舞蹈,它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独特的民族艺术。着重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分析摆手舞的舞台艺术特色,并就摆手舞的传承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是对土家族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 摆手舞 传承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吉首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等地区。传统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目前仅存在于土家族传统祭祀节日“社巴节”和“调年”(土语,即春节)活动之中。摆手舞是恩施地区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摆手舞的产生、表演、传承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其结构独特、内涵丰富的舞蹈动作,已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经典。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一)摆手舞基本内容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土家成为“叶梯嘿”,“叶”译成汉语为“神”的意思,“梯”译成汉语为“敬”,“叶梯嘿”译成汉语就为“敬神之舞”;“小摆手”土家语为“舍巴日”或“舍巴格茨”,“舍”译成汉语为“你们”,“巴”是“看”的意思,直译为汉语为“看你们跳”,意即跳摆手或玩摆手,“小摆手”一般大多表现农是生活动作,规模较小,大多以农事动作为主。而“大摆手”则主要是军事、武术动作。规模气势要宏大的多。
“摆手舞”的形式特点主要为围圈而舞和包含大量的农是生活的舞蹈动作。“从形式上看,摆手舞是群舞,环圈跳摆,这和土家族上古时期的打猎生物有关”[ 彭继宽 彭勃.《土家族摆手活动室料辑》,岳麓书社,2000年.]。除少量的表现军事的舞蹈动作之外,大部分都是表现农事劳动方面的动作。比较典型的有:种包谷、摘包谷、插秧、挑水、打谷子、踩田等,可见,农事舞蹈动作是摆手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要求“顺边、屈膝、颤动、体态下沉”。顺讲的是做手语左脚同进同退,右手与右脚同进同退,按通俗的话来说,唱叫做顺手顺脚。曲,是指舞者臂腿弯曲,保持一定的弧形,含胸,体态下沉。颤是指舞蹈中的腿、胯、肩各个部位乃至全身都处在火枪活脱的颤动状态当中。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色
1.鼓声伴奏、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
表演过程中的鼓点发挥着让众多的参演人员保持动势上一致的重要作用,摆手舞表演过程中圈数众多,鼓点的鲜明节奏,也是的每一圈的屈膝、下沉都在一个重拍字上。鼓声的助兴,也恰到好处的活跃了表演现场的气氛。摆手舞在表演过程中是伴随着鼓点节奏,边舞边歌,这也就有大量摆手歌唱词的存在。其唱词主要分为祭祀祖先类、劳动生活类、男女情歌和农事节气歌,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的广泛。各唱词都表现了湘西土家族地区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祈求家人平安、来年可以丰收;劳动生活的歌中,也起着告诫人们要勤俭生活、不可投机取巧的作用;农事节气歌则包含着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古时,也是土家人进行田间劳作生活的依据;男女情歌则朴素的还原了土家地区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
2.简单实用且不乏高难技巧的动作呈现
“摆手舞的动作简洁古朴,表义功能强,以实用为原则。土家族传统舞蹈的动作大多是摆手、屈膝、踏足或根据需要略加变化,无论是手臂动作的单摆、双摆、回旋摆,脚步动作的进退步、垫步、慢步,膝部的屈、伸,躯干的抖、颤,还是上述各支部为的综合舞动,都呈现出简介、古朴之风。”[ 刘珊珊.《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叶儿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总体可以用简单去形同。
舞蹈技巧的动作呈现并不是简单地“跳、转、翻”,起舞过程中两人的相互配合、一系列的托举动作等,都是舞蹈表演中的技巧性动作,但看似简单的土家族舞蹈动作,却是大有乾坤。例如摆手舞中的“牛打架”,具体跳法为“两人面对面,双手在胸前握拳抱住,开始时先举于右肩上,同时右脚向左前深处,左脚跳起,第二次双手举于左肩上,左脚向右伸出,右脚跳一步;第三排两人同时弯腰蹲下,男左女右将腿在地扫半圈,同时转身交换位置;第四排站起,双手举于右肩,左脚跳右脚向左申,第二次动作重新开始。”这套动作不仅要求舞者自身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并且也要求在位置交换过程中要快、干净,力求整体动作的简介,不能拖泥带水。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些稍待技巧性动作的填充,也似的摆手舞更加富有欣赏性。
3.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阐释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挖掘和整理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遗产,对土家族摆手在当代的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家族的祭祀仪式主要以祖先崇拜为核心文化内涵。摆手舞作为最有本质意义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其原真性的品格,在祭祖习俗的仪式中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摆手舞具有宗教和巫术的属性,从根本上上来说,土家先民在进行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主客观的认识,对于自然界的一切,都归因于万物有灵的神秘力量,表现出群体的恐惧与不安。因此在保护土家先民部落的安宁不受突发事件的侵害时,摆手舞与祭祀合流,具有补偿性、康复性和娱乐性。随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这种放松状态的祭祀在特定时间与神圣而自由的仪式场合中,是每一个土家人在集体无意识当中构筑的群体狂欢,摆手舞居间发展成为健身与审美相统一的自娱性舞蹈。土家族摆手舞的社会功能不断地扩展,但其强调生命、表达情感的内在本质与普适性,以及传承教化的社会属性在当年时代仍然在延续。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阐释与形态变化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阐释
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挖掘和整理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遗产,对土家族摆手舞在当代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尝试从社会功能与价值上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进行阐释。土家族的祭祀仪式主要以祖先崇拜为核心文化内涵。摆手舞作为最具有本质意义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其原真性的品格,在祭祖习俗的仪式中具有极强的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摆手舞具有宗教或者巫术的属性,从根本上来说,土家先民在进行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因缺乏主客观的认识,对于自然界的一切都归因于万物有灵的神秘力量,表现出群体的恐惧与不安。因此在保护土家先民部落的安宁不受突发事情的侵害时,摆手舞与祭祀产生合流,具有补偿性,康复性和娱乐性。随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家族摆手舞的祭祀功能逐渐向健身功能变迁,至今在土家族舍巴日中有着原始文化的遗存。这种放松状态的祭祀在特定时间与神圣而自由的仪式场合中,是每一个土家人在集体无意识当中构筑的群体狂欢,摆手舞逐渐发展成为健身与审美相统一自娱性舞蹈。土家族摆手舞的社会功能不断的扩展,但其强调生命、表达情感的内在本质与普适性,以及传承教化的社会属性在当今时代依然在延续。
(二)从民间到舞台中摆手舞的形态变化
作品形态的摆手舞从动作元素上呈现出两种形态,即地方文艺工作者创作的非原生态作品和专业编导创作的摆手舞作品。前者主要以大型实景演出的形式将摆手舞作为部分节目表演来展现土家人的生活;后者则是传统与现代再造。
笔者通过对当今时代舞台化的摆手舞作品进行分析与归纳得出,土家族摆手舞的舞台化创作趋势仍处于滞后阶段,原因在于未能在土家族文化观照下,对摆手舞的舞蹈形态进行透彻分析与创新发展。要创作出有实际意义的土家族摆手舞作品,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对土家族的根文化和生命情感的本质表达。真正在舞台上呈现的摆手舞作品,不应是为了展现土家族民间文化而堆砌拼接的动作素材,它更多的应是根植于民间,立足于传统文化传播下的民族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因此,在舞台化作品多样繁杂的时代潮流下,从民间到舞台中摆手舞的创编应在遵循土家族民族文化个性的基础上,把握编与创中“度”的问题。从选取元素动作的动机到舞台时空的身体转化都应该注重土家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共识与心理认同。
“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而言,在新世纪最难以回避的关系,无疑是在民间风格舞蹈创作过程中‘原生态’与‘舞台化’的交锋,‘地域风格’与‘个性创作’的对应,以及由此生成的‘民族情结’与‘都市观念’的相遇。这些关系不仅显现了‘传统与现代’、‘雅化与还俗’两大文化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延伸到人类学、民族学以及社会学的文化范畴及其审美领域。”从我国目前民间舞蹈作品的舞台化呈现来看,土家族摆手舞的舞台化作品尤为稀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主任徐小平老师编创的《摆手舞女儿家》,这部作品曾荣获中国第五届荷花杯民族民间舞比赛十佳表演金奖。《摆手女儿家》在将土家族摆手舞搬上舞台的过程中,编导徐小平老师不甘于对现有动作素材的循环使用,而是积极深入土家族的文化历史与民族精神内涵,多层次的建构与土家姑娘神形相融的身体语言,用舞蹈作品将土家姑娘热情、活泼的生命灵动与精神气质展示给大众,徐老师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成功创作为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摆手舞的当代传承
摆手舞当前的传播现状不太乐观,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寻求更好的促进摆手舞传播和发展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土家族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一)打造湘西州摆手舞的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认同感
在新媒体时代,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文化更具有传播潜力。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和文化偏向性,在土家族人民中传播较广泛,但是对外地人对它所知甚少。建立非遗文化研究中心或摆手舞文化创新创业研究基地,请有关专家和摆手舞的传承人共同商讨,探究出适宜湘西州摆手舞创新发展的一套模式,从而建立起湘西州摆手舞的文化品牌。
(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组织并存的发展模式
目前湘西州摆手舞的传承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组织内的传播,摆手舞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政府,使之失去了主题传播与传承的动力。因此可将摆手舞的发展主体由政府转变为民间组织,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摆手舞,可将爱好摆手舞的群体组织成各种协会,共同带动摆手舞的发展。
(三)结合当下新媒体推广摆手舞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事物应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才能被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在通俗性、娱乐性的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摆手舞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发展在保留原有传统的基础下,不断地改革创新,提升它的观赏虾和审美价值。在具有传播价值后,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建立并完善湘西州摆手舞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扩大宣传,也便于当地群众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转发相关信息;同步更新摆手舞的赛事宣传,还可进行现场直播,在各种短视频品台(如抖音等)上发布摆手舞的相关视频。建立大型的门户网站,或者请专业人员研制学习或传播摆手舞的APP,利与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对外宣宣传。
(四)加强土家族摆手舞教育教学
首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土家族摆手舞,可以组织学术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从而为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既能引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域文化与使命感。因此,我们不仅要以行动教学,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传授舞蹈起源和发展的知识。更直观地了解湘西土家族文化,并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摆手舞。其次,将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口语教学运用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风格。对这些精细化、加工化、编织化的材料有了更好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区域文化的优势,才能突出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是对湘西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四、结语
任何的创新离不开传统,任何的时代文化,同样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集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代的专业性教材、新媒体媒介等,更好的面向未来。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于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代代延续的产物。摆手舞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创新性发展是在其当今时代发展的新传承路径,我们应当发挥社会主义舞蹈文艺的历史使命,为摆手舞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翠碧.三峡库区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2020(09):50-51.
[2]崔巍.当代土家族摆手舞创作提升路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1):53-57.
[3]张菡.鄂西土家族摆手舞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舍米湖村为例[J].歌海,2020(02):72-76.
[4]李惠. 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路径与手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郭星华,陈维.非遗传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2):39-44.
[6]覃琛.武陵山区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变迁与争论[J].民族艺术研究,2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