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韩虓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本文阐述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并强调了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遇到的困境,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韩虓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本文阐述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并强调了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遇到的困境,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新青年的基地,应该发挥其作用,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新时代标准的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红色基因;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前言: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发表个人言论,这导致互联网上的信息的鱼龙混杂,让许多大学生分辨不清,很容易将大学生的思想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而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当中,能够有真实故事来给学生做榜样,能够促进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的深刻内涵,了解红色文化。
一、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结晶,是中华民族长期艰苦奋斗的伟大结果。它引导着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正确的道路,他在不用的时期也体现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因此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它是集国家、革命和全球文化在内多元共存的一体,在时间的长河中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也展现不同的形式,如解放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解放之后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汶川抗地震精神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展现的抗疫精神等,包括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文物、红色纪念馆、博物馆和烈士碑等等,同时还包括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红色电影和电视剧等艺术作品,其中所承载的精神分辨红色文化。它们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在新媒体时代,将红色基因融入到高校思政工作当中,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教育环境,由此可见,弘扬红色文化对新媒体时代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二、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为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乏存在一些“台独、港独”等错误挂念,对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是非观,帮助大学生分辩互联网上的言论观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实现学生的人生目标。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工作中,使他们在认识和认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结合起来,培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个人素质。因此,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为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与心理
        新时期,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上传播的各种不健康的非主流思想可能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容易向错误的方向发展。红色文化对于维护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基地和战争遗址,回顾长征历史的痕迹,通过亲身感受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以中国革命精神激励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信念决心,用以抵御新媒体的思想冲击。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遇到的困境
(一)受到广大互联网信息的冲击
        新媒体的信息传输速度很快、受众范围也很广,容易被转发扩散。从客观上讲,这些特点使每个用户都成为媒体主体,他们有权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对于大学生群体,他们无法判断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因为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大学生刚刚成年,很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情绪波动很大,有的时候会发表一些对于社会不利的言论,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
(二)话语权掌控者不断出现
        在新媒体中,言论自由权的控制不断变化,言论自由权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增加了舆论监督的难度。由于新媒体的传播范围比较广,网络监督人员业无法顺利找到信息来源,增加了监测的难度。高校学生人数非常多,有的学生与校外网络团体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外人很容易在学校内获得相关信息。这一因素也使得监督舆论非常困难。
(三)大学生在网络世界迷失自己
        对于学生来说无聊的教室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他们把错误观念做自己生活娱乐的重要部分。许多大学生都成为了“低头族”,课余时间都在寝室玩手机,甚至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课,学生在底下玩手机,照着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精神,还会让他们产生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更严重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线交流,却不知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因此,这些大学生的前景非常令人担忧。
四、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一)创建“智慧课堂”,促进线上线下共同教育
        通分辨媒体平台创建“智慧课堂”,建立思想政治线上和线下教育双向融合的坚实衔接机制。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挖掘新媒体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和亲和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课程和线上资源的教学方法,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的深度整合,打造既学术理性又吸引人的“智慧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智慧树、学习通、中国慕课等学习平台,充分利用课堂签到、答复、小组讨论、随机提问、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等功能,增强学生在线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2]。
        思政理论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平台构建综合在线教学资源体系,将视频案例、PPT课件、电子课本、QQ交流群和公众号相结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在线精品课程,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喜欢听的“智慧课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智慧课堂”时,也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和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离线教育“第二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智慧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开展相关的活动。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依靠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机会举办线上红色文化征文、红色朗诵、微电影等比赛,让学生享受积极多彩的校园生活,还能从中获得红色文化活动的教育。高校也可以尝试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的相关制度,实行学生校园网文化活动信用转换制度,本着改革和促进创新的精神,促进线下活动与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高校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管
        在思政教育中,新媒体平台可以发挥其作用。但是需要学校通过适当的方式来监控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解决新媒体中遇到的难题。
        首先,学校有关部门应掌握新媒体话语的力量,建立新媒体舆论管理体系,妥善管理学校新媒体平台。高校本身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教育团队。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掌控线上舆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其次,高校应该在新媒体上建立官方平台,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学校团委、党委组织分辨要加入学生的新媒体平台,还要建立新媒体的官方账号,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例如,许多大学设立了官方微博和微信账户。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干部作为社团负责人,要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3]。近年来,微博成为许多年轻人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很好地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发展。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感受,以此来满足学生人际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不断扩大社交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许多学生会在网上抱怨生活,抱怨学校,这种现象使得学校和学生站在两个对立面上,不利于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了消除学生对学校的抵触心理,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联系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学生提供帮助。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在微博上发布关于红色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红色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最后,建立应急机制,处理好每一件事。高校必须构建舆论监督体系,量化和分类新媒体中的相关信息。当一些敏感词语频繁出现时,高校采取制止措施,尽量减少危害。例如,在百度上搜索“自杀”的词汇,画面就会出现心理咨询的热线和服务,高校可以参照这种措施,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当代大学生由于接受网上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焦虑、压力接踵而来,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很多学生容易钻入牛角尖。学校教师在教育的时候可以运用五四杰出青年的事迹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走出阴霾。如果学校没办法决定的事情要及时交由上级部门处理和解决。
(三)基于“红色基因”举行红色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方向。它在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和培养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学实践中的思想政治实践仍然十分缺乏。“红色基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多种途径,首先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奠定实践基础,开展红色教育基地。例如,吉林农业大学开设的学生红色教育基地——“生命之光”,可以为爱国教育实践建立相对稳定的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让学生能够深刻了解红色文化。第二,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或者组织学生主动在社会上宣传有关“红色基因”的知识,开展红色教育座谈会、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演讲活动,同时也能够加深自己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红色基因”,了解中国革命先辈的辛苦付出,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能够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好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应引导学生定期参观红色基地,通过“红色基因”的形成过程进行体验教学,亲身体验红色精神的内涵。比如井冈山大学定期组织学生赶赴革命根据地,让学生感受到红色精神,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第四,以“红色基因”为主题开展社会活动,与传统的空洞说教相比,大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卓越革命祖先的革命精神,面对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红色基因”的内涵,使大学成为“红色基因”的忠实开发者和自觉继承人,从而增强了“红色基因”形成的吸引力和说服力[4]。
(四)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衔接、互动、不断调整的过程。总的来说,需要实现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机制的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线上线下动态实时评价机制,即利用新媒体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线上和线下的动态评价;二是过程评价,即考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而不是只注重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成果的准确性;三是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即利用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公平和科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机制的创新内容如下。第一,创新高校与家庭接触的机制。学校和家庭是与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活动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主要力量。家庭和大学应利用平等合作、认真态度和良好合作模式的概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第二,创新高校与社会的衔接机制。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大缩短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同时为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5]。社会媒体资源应与校园媒体资源密切关联起来,共同为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当今的社会资源大部分都是共享的,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应局限于书本内容,而应引入社会知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比如,在发展以学习先进的红色记忆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组织学生去挖掘地方的英雄事迹,并做成报告,在思政课堂上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展现红色文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第三,创新高校内部共享机制。高校之间应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充分合作,相互促进,通过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支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运行。
(五)力量打造新时代的“智慧团建”
        利用新媒体平台迎来的“智慧团建”新时代,着力打造具有时代气息以及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特征的“共产主义网络青年”。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手段,为学生的思政工作服务,将有助于年轻人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培养年轻人成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政治立场的时代新人。
        线上团建有“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形式,能够通过收看相关的教育视频,促进学生学习新时代新思想,在线下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支部等的选拔,能够促进线上线下团建活动的开展。通过采访优秀学生干部以及新时达杰出青年,挖掘和讲述新时代青年的故事,制作展示优秀精神的广告视频。通过电子海报等新媒体在全校推广优秀模式,发挥其示范和领导优秀模式的作用,鼓励青年大学生学习优秀的品质。在共青团的新媒体平台上,可以设置“青年之声”、““青马大讲堂””等栏目,以及党的理论和政策内容、社交新闻热点、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将时政新闻传达给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专栏内容应及时更新,及时反映社会动态,保持出版信息的时效性,以引起大学生的积极关注,维护学生的未来专业素质[6]。
        共青团中央也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小程序提高服务的可用性和便利性,提高学生对“网上共青团”的利用率和信任度,还可以设置一些特色专栏,让学生能够阅读到优秀的文章,也可以开放征稿栏目,鼓励青年大学生来说出自己的故事或者介绍自己家乡的故事,通过甄选优秀的文章发布在平台上,让更多的青年能够学习到同龄人的优秀品质。
        结论:综上所述,在文章中提出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并强调了新媒体时代下红色基因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遇到的困境,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大学生将来不管是要进入社会从事某一岗位,还是继续学习深造,都会未来社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结合红色基因的内容,促进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学习前辈的精神,学习红色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智慧. 红色基因传承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 2020(9).
[2]张娜. 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6).
[3]包懿.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研究——基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劲松志愿者服务团"[J]. 现代交际, 2019, 000(023):17-18.
[4]杨国锋, 王艳, 齐福兵. 新时期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21):184.
[5]齐长利, 李瑶瑶, 魏来苗苗.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9(5).
[6]万信, 乔湘平.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035(005):102-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