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郎陈列
昌都市第二初级中学 854000
摘要:养成习惯是小学阶段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助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共同发展。文章通过对养成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养成习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养成习惯;小学阶段;学生习惯;习惯培养
引言
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需要在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的渗透与培养,并且这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需要学生家长的协同教育,教师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做好各项工作,为未来不断地培养学生习惯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迅速的适应校园生活并且逐步将教师要求的行为内化于心,成为学生的个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更加有利于教师后期的管理。基于此,笔者将主要分析新生养成习惯的有效教育策略。
1良好的养成习惯对学生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基础,只有学生形成了自身的良好习惯,教师才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目标的制定,并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树立自信心,有的学生擅长画画、有的学生擅长演讲等等,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学生对于知识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组织关于的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得到逐渐的提升。教师在目标的制定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优势,在学生较为喜欢和擅长的领域中进行目标的设定,从而在学生针对目标完成过程中,逐渐提升对知识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进行知识学习。
1.2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平
其一,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习惯教育,能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其二,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阶段,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更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31]。
1.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增加了对学生的关注,就能够使学生在主观上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课堂上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认真听讲,从而来获取教师的关注。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信心和学习成绩提升的基础条件,也是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逐渐增加,学生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提升成绩,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学习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这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转化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2良好的养成习惯的有效措施
2.1听课习惯的养成策略
学生在学校学习,主要是通过在课上的学习来获取知识的。同样,教师在课上讲的知识最具体、最生动,是对学生最有益处的。因此,听课习惯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在上课时难以长时间集中精神,会被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吸引,或沉浸在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在课堂上往往不是那么容易遵守班级纪律。因此教师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第一,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与学生进行一些约定。比如,上课时间不允许随意说话、走动;有特殊情况要举手示意老师,不得自作主张;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等等。用一些硬性的规定约束着学生,会让他们慢慢改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第二,教师要学会把知识讲活,赋予它们一些生命,让学生感到听课是很有意思的。
这样,他们才不会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会被教师的课堂吸引[2]。
2.2养成习惯教育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小学复习课不同于知识新课,学生对于知识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复习时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才能提高小学复习课的质量。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每个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在小学复习课上要对学生进行不同教育程度上的区分,如部分小学生在性格心性上比较顽皮,在学习中容易犯一些粗心大意的毛病,但在知识掌握上较好,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教育;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则需要在知识的讲解和回顾上多下功夫。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很容易出现习惯性错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做到有区别的教学,大多生都会犯的典型错误则应该重点进行强调。老师在复习内容上要做到较为灵活的变动,不能只知一味死板地进行知识的重复。教书即是育人,对于学生中掌握较好的部分同学,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而掌握不好的同学也要予以多加注意和关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在知识掌握上不够牢靠的地方,老师可以根据在同学们作业出现错误次数最多的地方进行重点标识讲解,增加对于易错点、易混淆点的记忆。在纠正错题的基础上对复习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在复习时间上做到合理安排。
2.3做好常规细节训练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常规训练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一些行为养成习惯相对较弱的学生,我们不能够一开始就进行强化训练,而是应当从常规内容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具体行为展开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上,我会训练学生上课发言要举手,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举手发言,做出动作示范。让学生在发言时,抬头挺胸、落落大方,两眼平视前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在每周的晨会上,我会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回到班级之后要能够对晨会重点进行简单的复述,以此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聆听他人谈话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我还会用编儿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上课铃声丁零响,我们快步入课堂”“学习用品有序放,等待老师进课堂”。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2.4适度评价,强化良好习惯的塑造
适度评价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核心,不同的教育教学研究下,通过教师的评价反馈能够折射出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划分课堂知识掌握、课堂纪律守则,预习、复习完成度三个方面,有些学生课堂上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教师通过评价反馈积极引导,从教育教学环境做起,创造积极向上的班风,通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明白纪律习惯的重要。此外,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发育并不成熟,没有严格的自律能力,没有教师的监督很容易产生懈怠的心理。因此在教育教学之中,任课教师可以引入“家校通”的线上评测指导思路,让学生家长充当家庭习惯的引领者,教师与学生家长紧密交流,对于学生松懈学习、不恪守学习习惯的事情加以指导。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通过生活化的评价活动,使得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填鸭式”培养转向为学生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这能够让学生在舒适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理念。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要有一个培养的长远规划,力求把习惯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渗透到活动教学中,通过科学习惯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日后学习与生活等方面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梅.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策略:以平桂区实验小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7).
[2]常自娟.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原则和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2).
[3]周文贤.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略探[J].新课程研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