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深度学习”的最后一公里——以中班项目活动《你好,树朋友》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沈燕
[导读]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教育契机,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沈燕
        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第二幼儿园  314500
        摘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教育契机,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善于抓住随处可见的教育契机,进而以此为载体,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样的项目活动,全面促进项目活动推进与实施,在满足幼儿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得到健全积极地发展。本文以大班项目活动《你好,树朋友》为例,从项目活动的内容确定、项目活动的预设与调整、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阐述幼儿园项目活动的推进与实施的经验与做法。
关键词: 幼儿;项目活动;推进;实施
        项目活动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幼儿对某个主题进行生活地体验、未知的探索。它主张幼儿在教师的帮助、扶持下自主活动,通过与真实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多方面地学习经验,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的活动形式。它强调兴趣爱好、自主探究、环境互动及新经验的获得。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推进与实施,才能真正将幼儿放到主体的地位,将探索作为根本特色,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一、项目活动的内容确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善于发现游戏活动和任何偶发事件中所隐藏的教育价值,深切把握教育时机,对幼儿展开积极地引导。一日生活中有无数个教育时机,合理选择项目活动的内容就至关重要。
        (一)广泛关注,丰富感知
        中班幼儿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因此,亲身感受、直接体验是中班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去亲近自然,丰富感知。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自然事物,接触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广泛的关注和丰富的感知,是项目活动内容的源泉,只有这样,活动内容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
        我园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走进幼儿园,各种景色尽收眼底。孩子在户外活动时,自发地与大树产生了交流。“大树大树,你的个子好高呀!”“大树,你的叶子怎么掉下来了,会不会痛呀?”
        孩子们不经意间的一段谈话,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孩子们关注到周围的环境,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大树身上。由此,我们便展开了与大树的浪漫之旅......
        (二)自主交流,分享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4~5岁幼儿应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大树是孩子们成长途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发现、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如果忽略了这些,那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会很快消失。
        其实,对于树孩子们也有一定的了解:“我知道并不是每棵树都会掉叶子的”“有的树开花,有的树不开花”“每一片树叶的形状都不一样”“有的树高,有的树矮”......孩子们将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与同伴进行分享,也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一个梳理,老师们将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归纳。
        二、项目活动的预设调整
        (一)专业引领,全面发展
        项目活动是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但是毫无目的地开展活动肯定是无意义的,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分析: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对事物或线下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处与不同处;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在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兼顾五大领域,才能使活动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二)弹性计划,逐步调整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并不长,兴趣转移在项目活动中经常会发生,教师也应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转变,即时在活动内容上进行调整,让项目活动紧跟孩子的步伐。
        孩子们发现树有粗细,为什么有些树粗,有些树细,这些树到底有多粗有多细呢?我们可以怎么去测量它们?引发了孩子强烈的兴趣。“可以用绳子来测,我见过很长很长的绳子”、“可以用尺子,我外婆经常给我做衣服,她都是用尺子来量的”,就这样第二天孩子们从家里拿来了各种各样的尺子,有直尺、软尺、钢卷尺、皮软尺。可是,有了尺子孩子们还是不会测量。
        针对幼儿对于测量孩子缺少一定的经验现状,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知道如何去测量。这些测量工具都有一个统一的单位:厘米。掌握了测量的技能后,孩子们开始大显身手,在孩子们亲手测量小树林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深切感知了数学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体会到了大自然生命的神奇奥秘,懂得了要保护自然,爱护树木的意义。


        三、项目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儿童视角,捕捉幼儿生活中的兴趣事件
        中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并不长久,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敏锐捕捉、立足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丰富项目活动的内容。
        孩子们知道了很多常见树的名称:香樟树、桃树、梨树、松树、梧桐树等等。“有一种树叫痒痒树,对它挠挠痒,它就会晃动起来”,孩子们兴奋地炸开了锅“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树吗?”、“为什么叫痒痒树,它也怕痒?”、“它长什么样?”“真想看看”于是,通过调查,大家对痒痒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知道了原来是因为痒痒树是紫薇树,它枝干的根部和梢部差不多粗细,上部比一般的树要重些,当我们用手指挠它的枝干时,摩擦引起的震动很容易通过坚硬的木质传导到枝干的更多部位,于是就容易引起摆动,痒痒树上有黑色的果实,剥开果实就能看见里面一片一片的种子了。
        兴趣与好奇是幼儿在项目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教师通过敏锐地捕捉、适时的鼓励,就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提高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和成效。
(二)自主探究,提升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项目活动着重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在内驱动的推动下,中班的幼儿也可以进行积极地探究、推理、解决困惑。
        冬天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穿了厚厚的外套,可我们的树朋友怎么办呢?“天气那么冷,我想给它做件衣服穿穿。”给树做衣服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所需的材料进行持续深入探讨。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孩子们带好材料,现场操作,来帮助树朋友穿上保暖的冬衣。有用麻绳缠绕的、有系塑料袋的,女孩子更擅长一些精细的操作,与老师一起寻找织围巾的方法,送给大树一条条冬日里温暖的围巾,孩子们将自己的本领交给了同伴,大家都为树朋友精心编织了温暖的围巾,并亲手为树朋友围上这一条条充满爱的围巾。
        孩子们遵循着内心的探究欲望,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去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深度探究,拓展幼儿探究中的学习契机
        在不断发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幼儿在大自然里的主动观察、疑惑、探索和思考,丰富并积累着经验。但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比较有限,必要时还需要寻求家长、老师等成人的外援。
        树叶带来的思考“树叶有什么不同 ”?幼儿通过自主观察,得出以下结论:树叶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树叶的纹理是不一样的,树叶的颜色也不一样,树叶的味道也不一样。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当然,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地回答,因为它涉及植物学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而又贴合幼儿年龄认知的问题:“松树的树叶为什么像针那么细”?“杨树的树叶为什么像手掌那么阔”? 幼儿通过用手摸摸松针和杨树叶,自己感受比较。“树叶为什么有大有小”?“树叶上的花纹为什么不一样”?“树叶的形状有不同”?他们对树叶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纸上,请他们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研讨。乐乐小朋友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叶子上有花纹,这些花纹为什么不一样呢”?通过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他带回来的答案是:“叶子上的花纹叫做叶脉。叶脉是叶片上的维管束,叶脉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叶脉传递的能量是从不同方向传递来的。”乐乐的妈妈还很清晰地画出了叶脉的三类:平行状、分叉状、网状。
        在自身知识经验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借助外力,寻求成人的帮助,虽然获取的是直接的知识和经验,但过程都有幼儿自己的发问、思考和反思。
        (四)丰富体验,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中班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审美和情感的发展并不遵循理性原则进行,较多地以自身的体验为基础。明显的“泛灵”特点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提供了与大自然交流和对话的通道。
        看到树上新长出的小芽,他们会兴奋地说“这是大树叶的小宝宝”;在树下见到一片喜欢的树叶,有的说要带回教师保护它;在树上发现一只小蜗牛,会轻声地说“嘘,蜗牛在睡觉呢,你们千万别吵醒它”。这种客观自然的可感性与易感性,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特征相适应,自然事物的颜色、形状、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便在幼儿的心灵驻扎,促进幼儿审美和情感的发展。
        项目活动立足于自然、研究、开放的视角,让幼儿走出课题,走进自然,在真实自然情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以动态持续地发展来推进,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发现幼儿,追随幼儿,让我们以儿童的视角探究自然,构建经验,项目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这才是动态的开发,我们在孩子们的视角与探究下,走进他们无边界的学习旅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育玮.项目课程的魅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肖菊红.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Ml].杭州:复旦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