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基层党建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林丽 郑楚巾 管云英 叶竹
[导读] 新时期,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也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
        林丽   郑楚巾  管云英  叶竹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6
        摘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也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党建工作,高校基层党建是为党的发展建设输入“新血液”的关键,大学生是今后党建以及党务工作的主力军,教职工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时候,要围绕高校党建工作今后的发展,做好党建工作的各项措施。高校党建工作要依据新时期的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且还要克服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达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基层党建;现状;研究
        引言
        指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互动性差、重视不够、实践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新媒体技术使用及建设的创新策略:扩大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新媒体建设人才库的储备;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方式的多元化;增强高校基层党建的新时代特色;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及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建的品牌建设。
        1媒体时代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随着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数字化技术为高校新媒体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高校的教职工、学生、网络数字化成为高校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发展地方高校,也促进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放性、透明度和工作场所性。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教育、宣传、学习功能等,具体体现在高校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的各种文化载体和技术手段。隐性职能是指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发挥引导、规范教学、整合的作用,必须通过发挥显性职能加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要从各个方面抓好党的执政,逐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新媒体时代通过官网、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大众平台,扩大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党员发展宣传等民主形式范围,促进了党员参与党的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使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丰富了基层党员向党的上级组织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2民办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1缺乏完善的学生党员培育程序
        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学生处于被动发展状况,因为学生不明确以及不主动地了解党员发展和学习历程,学校本身也缺乏完善的党员民主程序,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很难参与到党建工作中,由于党建工作的不足,民主程序的匮乏导致党员发展中没有切实践行群众路径,党支部在党员培育中缺乏完善的人才培育计划,对党员发展以及考核缺乏长远性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职工党员工作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党员发展、管理以及考核制度,保证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针对党员培养严重缺乏完善的监管和发展程序,为长久保持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和入党实际学习动力,需要进一步优化党支部的建设和完善党员培育工作。
        2.2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执行不严
        有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执行不到位,大部分组织生活还停留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部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少,基层党组织创新性学习教育活动难开展,大部分党务工作人员为兼职,党务干部专题培训学习机会少,对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难以适应。
        2.3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不多
        目前依然很大占比的党建工作人员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没有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型大数据技术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入工作中,微信、专项学习App、微博、抖音等一系列新媒体类软件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生活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或者交流的重要途径,过去固有的线下管理模式,固化死板的信息传递途径,不利于党员群体互动交流与信息交换。
        2.4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度不够
        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为我国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优秀的教工党员、学校的优秀人才,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等方面意义重大,不容忽视。但在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却不容乐观,部分民办高校党建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并且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大都存在“就党建抓党建”的情况,基层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度不够。基层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缺少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计划制订不同步、工作部署不统一,各项工作的时效性都比较差,逐渐丧失了基层党支部的职能效应,提升高校师生的凝聚力以及培养优秀党员成为一句空话,无从谈起。民办高校如何抓实党建工作,破除民办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教学业务“两张皮”现象,已成为新时代民办高校正常、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


        3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策略
        3.1增加基层党建新媒体人才储备
        高校党建工作中,就具体落实党建工作的基层组织而言,需要确保党建工作的开展能够与时俱进。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的组织者及执行者不仅要熟悉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具有较高的党的文化水平,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新媒体技术。于是,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需要将新媒体相关技术在老党员组织中进行拓展培训,使老党员走出传统的党建的固有思维及模式,结合时代进行学习更新,另外一方面需要注重新党员的发展,新党员来自于社会的新生后备人群,其接收的教育及实践经验均更加的切合时代的发展现状,故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思想、新形势都更容易接受和转化,所以新党员的发展可以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发展储备人才,从而使基层党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的宣传教育模式,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的党建模式需求。
        3.2提高党员发展组织工作的完善性
        在目前的民办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的专项工作中,对党员的发展这一专项工作还存在一序列问题,一方面,现在发展大学生党员时,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存在一定的极端性,比如选拔以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好、能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依据,表面上看以上标准的确很重要,但是它却不能作为主要标准,对于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即便其其他标准很符合,这也势必会给学校党员的发展及长远的党员发展甚至是党员工作的带来一定的隐患,所以学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发展党员时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按照党员选拔的四个标准进行。一方面,党员发展组织在党员考察方面没有结合考察对象的群体特性及进行客观分析,这中将对大学生党员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专项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实际,从从细节出发,设定量化考核分析明细,严把考核关。另一方面,党员发展组织在专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计划性,如资料党员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存放等相关问题,党务工作本来就是一项有组织有纪律的专项工作,所以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有具体的工作规划,使这项长期的过程性的工作有序、有理、有据的开展,降低工作的返工概率及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3.3运用大数据做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好党建工作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树立大数据、“互联网+”思维,从学校、院系层面统筹考虑,谋划党建信息化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党建信息化工作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党的基层组织信息化。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运用大数据可优化党员管理,完善党员档案、党组织档案等党务基础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实现党员信息和党组织架构数据化、线上线下交流互通。利用新媒体渠道,强化师生党员思想教育。新媒体具有定时、即时、实时、全时传播的特点,比旧媒体传播速度要快得多。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必须利用好新媒体,向广大师生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内思想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加强党建APP创新研究,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及影响力。依托和分析大数据,创新开发符合基层党组织的党建APP,传播主流价值观,占领思想主阵地,不断加强党员、师生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考核、学习、评比等进行有效监管。在日常管理中,及时掌握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分析可能产生的发展趋势,促进党建工作精细化、精准化、程序化发展。
        3.4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开展形式
        利用学习强国、云岭先锋、微视频、各类学习App等新媒体技术,搭建有校的线上学习及线下交流的实践平台,让所有师生党员跨越空间阻碍,全员、全程参与党建工作或支部学习中来。
        3.5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校企合作,协同共建党建工作是当下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育模式探索的新思路,它可以促进校企间进行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从而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所以未来的党建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校企协同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党组织、共同进行党员管理、共同强化落实工作制度、共享社会资源等一系列形式,形成校企双边组织、制度、技术协同机制,从而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为优化高校基层学院教育环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并且保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保证在学院建设中的党建工作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引领学生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以及党性修养等自我提升活动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达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青红.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5):42-45.
        [2]李兴.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创新路径探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67-69.
        [3]董自稳.大数据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86-88.
        [4]谷传亮,谢金之.基于协同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校企党建共建机制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54-56.
        
本文系2020年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研究课题:“云南省民办高校校企联盟共建“双服双创”党建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DJGX108)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