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7期   作者:曾晓茜 吕冰倩
[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曾晓茜  吕冰倩
        贺州学院  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逐渐增加,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新的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也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攻击心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应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用客观的态度评价自己,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多种,关键在于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最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部分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迷失自我、受到情绪困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退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轻则表现出反应迟钝、智力下降,对外界的感知敏锐度下降和缺乏好奇心,进而影响其与周围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对学习生活产生厌倦情绪,最终导致其无法进行正常学习生活,不得不选择休学或者退学进行治疗,从而影响其正常的人生发展 [3] 。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辅导员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健康状态,也没有深入的钻研教育理论知识,从而导致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不够深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学习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研究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其中师生之间沟通是最好的方式,能及早发现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这样能更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所以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科学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实施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专业的心理教育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高校的关注,出台很多心理健康课程的规定。但是,部分高校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和规划,因为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果缺乏建立专业的心理教育团队,就无法一一进行心理辅导,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也根本无法发挥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除此之外,高校教师也都会出现心理健康指导和训练问题,根本不利于发展教育活动。个别大学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导致教育团队的水平一直都无法提升,面对一些重难心理问题,高校心理教师无法应对[5]。
(二)过于重视心理健康学科性质
        大学教师非常关注心理健康学科的性质,不重视学生出现的具体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个别关怀和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多数大学都只是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治疗疾病学科,心理指导老师带着学生读课本,机械化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实际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得问题进一步恶化[6]。
(三)过于重视学生的心理疾病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自尊心、成人感逐渐形成,他们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也不希望其他人把别人的想法加在自己的身上,部分学生总是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辅导员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部分学生喜欢使用反抗的行为和语言表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如果对学生的这种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就能给激发学生的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部分辅导员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就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学生总是唯我独尊,性格非常任性,所以,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必要,否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稳定成长。


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措施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的引导学生,保障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部分,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和保护,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发挥学生的潜力必须要适当延伸,找到管理的重点,展示学生的积极作用 [8]。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性格也不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所以,辅导员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动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性
        高校教师要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针对性的的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书育人入手,利用日常教育管理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考能力,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人不是单纯的存在于社会中的,在不同的阶段,必须要面对不同的人群。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家长的溺爱下成长的,形成了自私的心理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且,目前高校心理健康缴存在着误区,部分辅导员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同,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心理辅导,这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大学辅导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辅导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助于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稳定、和谐,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规范,处理人际关系[9]。在班级中,经常有学生因为自身条件自卑、不合群,或者是因为教师的批评生怨气等出现了忧虑、抑郁的情绪对学生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对于这一现象,高校辅导员应该科学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教给学生如何发泄情绪、接纳自己、暗示自己、转移注意力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调整心态,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愉快的成长。因为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有不同性格和价值观,日常学习和生活很容易出现矛盾,这时,辅导员要敏锐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准确的认知,采取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急躁、或者是悲观的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穆成军.活动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科技视界,2013,(35):152-152,182.
[2]莫华敏.对话教学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5):50-51.
[3]廖瑞芬.家校互动中的大学班主任工作策略研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0(3).
[4]曹杨丽.沟通艺术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汉字文化,2017,0(15).
[5]尹冬平.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求知导刊,2017,0(2).
[6]谭红.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1):20.
[7]孙利芳黄锐.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6,0(8X).
[8]黄俊平.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7,(47):190.
[9]陈泽文.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0(2Z).
[10]席晋.微信公众平台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