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辉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实验学校,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如今的音乐课堂,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新课标指导下重视对音乐课堂中音乐性的挖掘,体现以新的课改理念指导教学、以灵活的设计实现目标,形成了一种形式与目标有效结合、相辅相成的新思路。
关键词:器乐教学、键盘演奏、课堂准备
小学阶段的孩子在音乐体验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力是最为活泼且丰富多彩的,尤其是五年级开始,学生日益爱唱爱听爱表达,他们的综合活动能力开始增强。所以,到了小学的高年级段,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唱姿、演唱呼吸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唱歌、欣赏课,器乐的学习以及教学拓展环节-编创活动的设计与参与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音乐双基,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
一、教学模式的拓展——器乐运用
“趣”是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点,音乐老师以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和活泼有趣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认识音乐,从而有序地引导学生熟悉音乐、表现音乐,进而达到拓展音乐、创造音乐。除了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之外,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进行何种难度的内容教学,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五年级开始,孩子们的唱、听、表演的能力基本形成且具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与表达,这个时期想要真正地提高孩子们的技能与音乐素养,仅仅依靠唱与欣赏,显然教学力度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器乐教学的运用就为此打开了一扇巧妙的智慧之门,以演奏的声音代替传统的说教音乐,这也从多个方面进行“审美”的美育,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不再“被动”地引导而是探索合作学习,在教师巧妙设计的活动中一步步走进音乐,师生共同在一次次音乐感受中获得新体验。
二、设计有难度且“对症”的器乐实践作品
器乐教学在音乐课上的应用模式不像传统音乐教学课堂,需要教师独具匠心地设计,可谓新颖独特,方可使学生在当堂受用且运用自身。根据个人近几年的教学分析,个人觉得小学阶段的器乐教学在两课时内完成,效果最佳,当周完成新作品的学习,既巩固了音乐知识点的学习,又掌握了相应的音乐技能。基于此,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材和难度设计上要“对症”,也就是既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重要的要贴合课堂教学目标,与本学期教学目标一致,所以很多时候,教师自己会融入音乐课堂中的内容进行器乐教学。
选用课本上的作品固然贴合教学实际,但是内容上的设计就要更用心,过于简单化,孩子的探索学习得不到充分地展现,过于难,孩子们就不易融入其中,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所以,实践内容的学习难度需要音乐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思考。下面以个人在小学五年级人音版音乐课《地球是个美丽的圆》为例,以口风琴辅助教学进行具体说明。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三个方面——演唱、演奏、情感升华:1.用亲切和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够唱出情绪上的变化,表达和平共进的友谊之爱;2.用口风琴准确地演奏出G调高潮部分的乐句,与演唱相结合,完整地表现歌曲;3.在聆听、演唱、演奏、编创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和表达守望相助和互助互爱的人间大爱。基于目标的设定,所以重点与难点就要具体分开,在音乐技能的层面来看,口风琴演奏与歌曲的演唱是最为明显的。
.png)
演唱与演奏的部分首先要区别认识,这也引导孩子们对于音调的变化学习;之所以选用口风琴的引导教学,一方面键盘的学习利于孩子们视听、动手,且黑白键对于音乐知识点的学习更具直观性。从教学难度上,个人设计“移调”演奏这一知识点,是巩固了孩子们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演奏上的难点解决,旨在让孩子们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教师指导关键问题-合作完成难点,一气呵成。
.png)
在整节课的后半段,让学生在有趣、合作学习的气氛中有序、有任务地进行键盘学习。根据当堂课孩子们完成的程度分析,引用口风琴的移调学习,孩子们能够流畅地完成演奏部分的全部内容,尤其自主学习效果非常好,生生之间的配合、协作有效,最终课堂展示环节显示的歌声动听、键盘熟练。通过口风琴的演奏声让学生体会相同的旋律,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正是知识点与技能双管齐下的模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充分地体验并得到动手、动脑的发展,享受收获的喜悦。
三、充分准备“开始之前”的课堂
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分析,个人针对内容的研究、课堂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的方面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总结。在一学期开始课堂之前,很多的新教师往往准备的很充分,但是整个学段的备课是否充足,这是一个困惑。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有亮点,有新意,可以说是对老师的要求有些高度了,但是基于学情与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个人觉得教师还要注重自己对于整个学段知识的系统性,才能理清音乐的脉络。基于整个学段的分析与当堂课目标、教学模式的综合研究,就能从纵向、横向的教学构建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积淀的课堂分析基础上,音乐教师就能更好地设计、调控、操作每一课堂,教学思维更加有条理性,与此同时,学生的思考才会更深入,从而得到进步与发展。在这种新型思路指导下,音乐老师以“声”引导孩子、以“声”带动孩子,学生才会由心喜欢上音乐,主动地想要懂得音乐、表达音乐,更加愿意创造音乐。
小结:
小学高年级段的孩子既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又寻求新的“刺激”扩展自己的学习范围,尤其是音乐课堂,更需要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在一课中,教师要以兴趣为动力进行愉快教育,注重审美体验,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为出发点,怎样使其融入到音乐之中,将抽象枯燥的技能训练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只有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地参与,这就达到了音乐的“通感”。教师再利用肢体语言、律动、器乐演奏或是伴奏的声音带动,一节“好”课自然能够轻松驾驭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师生共赢的愉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梁宝华著《音乐创作教学——理念、原则和策略》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2
【3】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师用书(五六年级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