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容
广州市番禺区韦大小学 511495
摘要:语文科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还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不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要注重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进而让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审美,并且可以深刻的解读文章。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好奇心比较强和比较爱动的特点,所以开展阅读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进行保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策略
引言
对学生而言,核心素养是其个人修养、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其发展及成长的必备品质。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应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加强重视,对深度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积极探索及研究,进而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使其获得深度阅读体验,发展核心素养。
一、深度阅读对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深度阅读主要就是以对事物的理解为基础,根据在阅读之中的真实感受和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精炼出更深层次的思想。把深度阅读融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生在深度阅读以后能够拓展知识面,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智慧、思想等,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思考。深度阅读也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语句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小学生也更容易被文学魅力所感染,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阅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增长人们的见识,而深度阅读也是可以培养人们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主要方式。当小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状态以后,就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去进行想象。例如,如果作者描写了一个场景,那么小学生就能够通过想象去了解到场景的样子;如果作者描写了一个人的内心感受,那么小学生就能够想象如果自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另外,小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的时候,也会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写这篇文章,作者的逻辑思维是什么样的等。并随着阅读的渐渐深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也会越来越清晰。
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深入内容,提升文风的感受能力
小学语文想要展开深入的阅读教学,首要的就是深入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初步的感受力,对文章的整体分风格的把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做到深入地理解、对文风有基本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对话和阅读。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它赋予了阅读教学根本的生命力,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审视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对话,充分重视阅读的过程,重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着种种的不足,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传递一些提示,期待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来做出回答和反应,而不是使学生在自主地感受中生成答案。常规来说,教师的做法是希望课堂学习能够更加高效和紧扣教学重难点、考试热点,但是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如学生间的交流谈论,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产生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对话中迸发灵感与火花,教师也能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多多参与,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和帮助,及时地捕捉、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将“正确答案”放到一边。引导学生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讨论。
(二)运用多元化阅读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语文的外延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生活的外延,而生活具有多样性特征,所以文学作品也具有多样性特征。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打破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元化阅读方式,将学生阅读兴趣唤醒,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广泛学习。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深度教学强调由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围绕文本设置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并展开小组交流,各自分享看法与意见,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纵向与横向多个方面进行延伸,更加具体、深入地学习。
如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围绕课文的题目与内容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的题目写圆明园毁灭,按照正常思维来说,文章应重点写‘毁灭’,但是看完课文后我们会发现,作者使用了很大的篇幅去写毁灭之前的圆明园景象,为什么,是否偏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讨论,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学生回答:“不偏题,之所以这样安排篇幅,是因为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后面花很大的篇幅去写圆明园毁灭之前的场景是为了对这一点进行说明。”有的学生回答:“不偏题,这是作者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即对比手法,主要通过前后的对比让人们有更加强烈的冲突感,唤醒人们的情感,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深度因为自主思考而得到加深,另一方面,思维广度因为相互交流而得到延伸。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深度教学理念展开阅读教学,是回归教育教学的本质,也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教师应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审视,找到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在唤醒学生语文学习兴致的同时优化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强善.深度学习观照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0).
[2]杨玉国.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9):52-54.
[3]殷燕军.拓展性深度阅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天津教育,2020(2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