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胡易雯
[导读]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当中,非常注重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教学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胡易雯
        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215332
        摘要: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当中,非常注重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教学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因此,要在教学中重点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起来,实现教与学的突破,力争提高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语文
一、引言
        教育对人生的建设不言而喻,可谓非常重要。历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黄金学习期,凡事皆有利弊,伴随着超负荷学习而来的,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也会催生学生的心态崩盘。因此,教育学生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心理建设、生命教育,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当前的小学语文现状来说,当前的小学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创新培养较为减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重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培养,促进学生学习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重点对学生的的素质进行培养,以此增强学生对语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思维导图罗列文本框架
        陶行知的第一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对当前的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各自的教学优势,在当前的教学中,要求教师用心做教育,体现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罗列文本框架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当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因为思维导图自身自有的优势就体现在对框架结构的科学设计,所以语文教师更乐于在这一方面挖掘它的优势条件来辅助自身的阅读教学活动。而且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来说,文段之间的逻辑结构有着十分严谨的结构特点,因而很容易通过查询文段之间的规律来寻找到相应的框架结构。[2]例如,在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一课时的阅读部分时,就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教学素材来帮助学生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罗列文本框架,而且可以根据作者所提供的情节发展来寻找文本框架之间的设计规律。在思维导图的框架设计之下,可以给阅读素材提供一个更易于理解的形式来辅助教学,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地方充分的体现出来,所以,思维导图所罗列的文本框架,可以为语文阅读的教学提供一种教学便利和更科学的授课模式。
(二)多组建班级童年系列活动
        人是环境的产物,小学生的社交面极小,就是学校、同学、老师。大多数学生的课间时间都用来休息,虽然这可以作为放松的一种途径。但,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压力需要积极正面的环境,因此,在针对《童年的水墨画》口语交际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多在班级内组建一些联谊活动,让学生之间促进交流,将忙碌学习遗失的快乐,寻找回来。如果一个班级充满了激情、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氛围,一传十,十传百,就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心态的改善,起到小升初备考阶段积极的心理调试,另外还有利于小学学生的积极与团结。除此以外,还可以举办童年的水墨画画展活动,让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体现“溪边”、“江上”“林中”三大特色。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教授课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的特点,情境教学法较为适合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实际特点。通过授课教师相关教学情境的引入,使学生能够以亲身所感而思考,形成学生获取的直观体验,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与深入的理解教材精髓。小学生感官思维思维相对较强,但逻辑思维相对较弱,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依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实际特点,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入学习状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丰富的教学方法,在情景教学的创设上形成独有的巨大优势,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课文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3D动画的形式再现山溪、绿玉、钓竿等相关的物品。通过课本当中所讲述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你拨我溅笑。不仅趣味性强,而且还能够生动直观阐释江上的一副风景图。此外,情境教学法更适合用于画面感极强的语文教学环节,因为其文字内容具有较为浓缩文学涵义,因此,学生学习与理解相对来说困难较大。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能够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例如,讲授《江上的水墨画.林中》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方式描绘“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可以使小学生更好地感受童年的水墨画描绘的内容所形成的意境,领悟作者对童年画面感的体悟以及美好的怀念情绪。
四、开展《童年的水墨画》诗歌朗读重点教学
(一)教师的“主导”性
        在《童年的水墨画》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们正确的朗读课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朗读时,教师可以做示范带头作用,让学生们向老师学习感受准确的普通话发音,以及语音、语调、语速的培养,减少学生们在朗读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次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意思。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想象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感悟作者在诗歌的情感。首先,教师以诗歌情景作为引导,让学生们深入富有诗歌文化底蕴的内涵中。其次,教师对此首欢快的诗歌做一个示范朗读,对于重难点字词的朗读加重读音,让学生们标注文字发音、停顿、断句、语调引导学生们正确朗读诗词。最后,让学生们做出自己的尝试,并进行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领悟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二)学生的“主体”性
        在《童年的水墨画》朗读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让学生们主动朗读课本,尊重主观体验,用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将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比较朗读,通过改变断句、换词等方式让学生们体会词句在文章中的具体表达。让学生们体会“自己”出入溪水、林中、出入战场时的不同情感表达,加重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和判断朗读时要投入怎样的情感,如何对语音、语调、语速进行调整,增加语感。加深学生们在朗读中的技巧使用。教师还可以小组比较朗读,调动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相互比较朗读,对不同小组的朗读进行感悟。相互观察发现各自的不足,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尊重学生们的自主情绪感悟,学生们都是个性化存在差异的,每一位学生们都有着自己的主观体验,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入。可以让学生们在朗读同一课本文章时有着不同的收获,激发学生们的朗读潜能,读出自己的特色和感悟。
五、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学习方面,通过多种现代化设备进行学习。现代社会生活的改变使得学生在学习习惯与对待事物的看法方面,都产生了相关变化。从现实的教学环境上看,使教材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小学阶段的教材虽然通过丰富的插画内容使学生可以在文字阅读的基础上配合图片进行艺术美的感悟,调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童年的水墨画》审美教学,实现色彩的搭配,和审美提升,由此达到培养想象能力的作用。
结语:
        上述,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其中之一《童年的水墨画》为例,开展教学,力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必要的疏导,通过阅读、朗读、多媒体情景教学等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艳琴.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课外语文,2019:10-11.
[2]单玉彩.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影响[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6:80.
[3]丁雯雯[1].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影响[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1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