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翱翔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视作为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其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大思政”育人格局逐渐形成。 “大思政”育人格局体现了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内容维度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立德树人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onstructing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pattern
SUN AO-xiang
(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 315100 ,China )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positioning it as a key course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Lide Shuren.From the 2016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2019 Symposium o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 School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pattern gradually formed.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pattern embodies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holistic thinking,and can be understood and grasped in four aspects:time dimension,space dimension,subject dimension,and content dimension.
Key words:Ideology and Political Cours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此基础上,有学者从课程育人的维度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至此,“大思政”的理念日臻成熟。从“课程思政”到“大思政”的转变,意味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下一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时间维度: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要求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必须统筹开展、一体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认知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适应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各自定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思政课课程目标分四个阶段进行整体规划,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基于不同阶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意见》提出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尤其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加强国家统编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材在内容上既要做好衔接,又尽量避免重复。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根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具体需求,配齐配强大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深入开展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全面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教研水平。
二、空间维度: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这体现了“大思政”观的空间维度。
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两者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之中。[3]思想政治理论课,顾名思义,首先它是一门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突出理论性,是由其作为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提升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只有在教师把基本理论讲清讲透、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实践才能把握住方向,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实现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强调实践性,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要在实践中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去体验真理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因为定位是理论课而忽视实践性,一定要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同时,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出发,为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只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强理论之于学生的亲和性与真实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吸引力、感召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实践中,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实践教学,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实践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实则针对性不强,效果并不理想。有鉴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必须与课程体系紧密相关,而不能是实践中常出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现象。比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这门课,选择在人民法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就比较适宜。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与《思修》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内容都密切相关。在人民法院进行《思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就能很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而不会出现“两张皮”现象。第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代表性意味着实践教学基地能够覆盖课程体系的大部分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选择人民法院作为《思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就是因为在此开展实践教学几乎可以涵盖《思修》课程的全部内容,与其中的部分内容更是直接相关。第三,具有很强的思政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其思政性,对于我们大部分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人民法院开展实践教学,除了能够让同学们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了解一些法律实务,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更重要的是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我国司法活动中所遵循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司法为民等基本原则,就能体现出实践教学的思政性。
三、主体维度: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调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这阐明了建立健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体制机制,体现了“大思政”观的主体维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体制。《意见》强调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明确了各级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提出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地方各职能部门如宣传、组织、教育、人社等部门要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经费组织保障。其次,建立健全学校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意见》明确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做到“三个带头”,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再次,建立健全学校职能部门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发挥着重要的思政教育功能,要加强职能部门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实现职能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最后,建立健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定期交流机制。
四、内容维度: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相对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其他课程则属于隐性教育,也即文章开头提到的“课程思政”,这体现了“大思政”观的内容维度。
“课程思政”的合理性何在?为什么说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就涉及“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问题。学者胡洪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有效教学理论三个层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理论逻辑;[4]学者荀振芳追溯了“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哲学基础,认为“大思政”观从三个方面反映了育人的本质:其一是促使教育活动溯本清源、回归“教育自身”,其二是揭示了学生“知、情、意”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三是方法论意义上体现了德、智、体是“一种教育”的大德育的观念。[5]总体而言,学界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我们认为,“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仅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他所有课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哲学层面考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内核。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来看,各门具体科学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也就是说所有课程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意味着所有课程必然具有育人功能,这就是“课程思政”的深厚理论基础。搞清楚“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认同“课程思政”的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认识到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意义。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并非淡化、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要求我们必须厘清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在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的关系定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舞”作用的同时,其他课程做到“共舞”,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并进。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这是因为,其他课程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不强的短板,需要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密切合作,形成定期协同备课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识别和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能够指导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需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6]避免出现生拉硬扯、两张皮现象,更不能将“课程思政”庸俗化、标签化和功利化。[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冯刚,张欣.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9-35.
[4]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1):112-120.
[5]荀振芳.高校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理论审思[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9-124.
[6]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7]赵继伟.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作者简介:孙翱翔(1979-),男,湖北襄阳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