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汤嵛晴
[导读] 从实践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先天的制约因素,比如,学生低龄化、理解能力不足、注意力无法有效集中、学习兴趣不足等等,这些都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汤嵛晴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从实践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先天的制约因素,比如,学生低龄化、理解能力不足、注意力无法有效集中、学习兴趣不足等等,这些都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过于注重语文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弱化,这些也应该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以传统文化为媒介和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文化思维,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是非常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有效阻止外来文化的入侵与冲击。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文化环境受到来自全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开放的包容度会使我国文化受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的影响。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开放环境下文化带来的冲击,更为有利的促进传统文化对学生们的影响。基于这种方式下,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学习环境,保证了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而学生们身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主体,在得到足够保证的基础上,能够更为有效的阻止了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入侵与冲击。第二,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一种正常的人生价值观念。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积累,形成一种对传统文化作品独立的一种思考方式。最终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的价值观念。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1课前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开启之前,教师要特别注意进行愉悦学习氛围的营造,具体到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进行,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资源呈现。通过语文教学资源的呈现,学生可能会不自觉的被吸引近教师营造的课程教学氛围当中去。或者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课前5分钟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花费课前5分钟进行才艺表演和呈现,相关才艺呈现方式可以讲故事,成语新编,以及古诗文朗诵等方式来进行。这种才艺呈现活动的展开,能够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更有参与感,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以及自信心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关教学环节展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持积极鼓励的心态来对待学生,一旦学生完成了相关教学活动,教师要以积极鼓励的心态来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课前的学习氛围得到顺利营造,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学生以较为良好的学习体验来进行未来的语文课程学习。
        2.2将传统文化与汉字教学相结合,构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
        首先,汉字发展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最开始的仓颉造字的故事,再到甲骨文到篆书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变成了简体字,汉字一直在发挥其作用,其演变历程也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每个汉字的来历及含义,这种体系化的汉字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够完整地对汉字知识进行学习,在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的情况下,也确保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认知。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汉字演变的历史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构建学生的汉字学习体系,通过识字、认知甲骨文、绘制甲骨文、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这种模式学习汉字知识,学习传统文化。

其次,教师可以在重点讲述后期汉字不断简化至今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到了唐宋两朝,重点讲述这段时间出现的书法名家,向学生说明此阶段的汉字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记录工具了,而是上升至了文化内涵,演变成为书法艺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书法名家的作品,与学生一起鉴赏书法作品,讲述这些书法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学习书法,并将甲骨文、汉字等进行书写,也可以举行活动让学生进行汉字小故事讲解,可以确保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提高语文知识的内化及运用能力。学生通过对甲骨文知识的学习,了解到汉字的演变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对国家形成归属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得以有效凸显。
        2.3将古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
        古文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为了促使学生从古诗词中得到文化传承,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入手,帮助学生借助古诗词载体树立品味古诗词的意识,在学生赏析鉴赏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体会古诗词的深意,然后在古诗词教学熏陶中得到文化感染,从而使学生获得文学感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去感悟古诗词当中蕴含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思想内涵,然后在提升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置身于古诗词营造的意境中产生无限遐思。比如,在学习《江雪》一课时,教师可以关注诗词中营造的意境,让学生结合诗文意思想象其中展示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柳宗元被流放的背景,并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心境,由此给学生融入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即在恶劣环境中作者能够悠然自得地钓鱼,让学生体悟这种豁然开朗的心境,这样,通过对古诗词内涵的品读,激励学生学习诗人的坚强意志,做一个“独钓寒江雪”的心灵勇者,由此传承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2.4利用传统节日,熏陶优秀传统文化
        与其他课程知识相比,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有着很大差别,源自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可以发现。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应当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潜藏于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探索。我国有着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诸多节日,且每个节日都具备独有的来历,且蕴含了一个故事。如每年春节都会放鞭炮,而放鞭炮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阅读春节背景故事可以发现,春节是年兽到来的时间,通过放鞭炮能够驱赶年兽。元宵节代表正月十五那天,象征着团圆。而在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民俗,主要为了纪念屈原。而学生们在学习熟悉的传统节日时,可以很自然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素材,围绕“以我的传统节日”主题展开写作训练,不但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传统节日。同时,选择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要求学生在过节前搜集与节日有关的信息,并通过日记将自身对节日的感受记录下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结束语
        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外来文化大量涌入的当下,加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让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从青少年抓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文化性和前瞻性,也会对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明芳.增强文化自信—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教育界,2021(02):37-38.
        [2]杨守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1):64-65.
        [3]朱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1):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