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学数学课堂插上猜想的翅膀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陈春菊
[导读]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猜想是数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陈春菊
        河南省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461000
        摘要: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猜想是数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合理的猜想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猜想;数学课堂;小学生;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猜想不是空想,而是根据已有的材料或知识经验,做出符合一定规律的推测性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猜想”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及重要性。
    一、导入新知处“猜想”  萌发创新意识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潜在的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在新课导入处猜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因此,适时恰当的运用猜想导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师:“我们来猜一个脑筋急转弯,大家仔细听: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生思考并说出答案:“草莓。” 师追问:“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生快速答出:“杨梅”。师:这两个谜语之间是不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当我们找到第一个谜语答案的时候很快能说出第二个谜语的答案,那么我们数学知识是不是也是相互联系的呢?
        教师在用谜语做铺垫之后,出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学具。然后问道:“请同学们借助这些学具,大胆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平行四边形看作长方形,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师:“这是个大胆的猜想,结果正确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吧!”接下来,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的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本节课的导入很新奇,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实际一致时,深刻地感受到探究的欲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和猜想的愉悦,能以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整堂课中,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探究交流中“猜想”  让课堂充满活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数学课堂上,猜想就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把米尺、一根绳子,一个圆规。师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的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直径,再用两个直径长的细绳去量,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发现太短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最后学生猜想:圆的周长要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自主猜想,诱发了学生的跳跃思维,从而让学生真实地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能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去解决问题。通过“猜想”这一情景的设计,整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的重难点在猜想验证过程中就完成了,本节课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应用中“猜想”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明一共数了多少天?由于题目中没有告诉小明爸爸外出两个月的确切月份,根据生活实际,答案有多种:(1)61天(相邻大小月),(2)62天(相邻两个大月),(3)59天(相邻大月和平年二月),(4)60天(相邻大月和闰年二月)。教师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多思考、多猜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可见,巧妙运用“猜想”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和灵活运用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没有猜想就没有数学,更没有数学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寓猜想能力于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我们重视数学猜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猜想,让每一位学生挥着猜想的翅膀,在数学天空中自由快乐地翱翔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小学生的数学猜想与验证方式》[J];《中小学数学教育》;2012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