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平
广州市从化区神岗中学,广东广州 510980
摘 要:德育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精神品质以及思想素质的有利阵地。根据对初中德育课程的充分研究和分析,可以得知,理论性的德育教育是基础,但是想要实现德育教育实效性的不断提升,还需要进行不断地教学实践,并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教育内容,由此有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的高效培养,从根本上实现德育教育的真正效力。
关键词:初中教育;体验式活动;心理变化;激励策略;德育
目前,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明显处于比较薄弱的态势,究其根本,是传统教育的思想对其影响过深,并且未能有效摆脱其中的教育弊端。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师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和重视德育教育,并从情景创设、关注心理变化以及激励教育等诸多方面出发,实现德育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增强。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开展体验式活动
根据对初中教师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并不重视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由此促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好[1]。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将教学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如辩论会等,教师可以将“德育更重要,还是智育更重要”作为辩题,学生进行自由分组,正方持“德育比智育更重要”的观点,反方持“智育比德育更重要”的观点,而后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与智育的关系进行认知,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扮演盲人,由此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残障人士生活的不易,进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品质,呼应德育活动主题,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也可以设计几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学生A向学生B诉苦,可是学生B一直东张西望,对学生A的话不感兴趣,更没有安慰他。第二个场景,学生A又碰到了学生C,于是向学生C诉苦,可以话刚说出口,就被学生C无情打断,认为学生A打扰他写作业。通过这两个场景,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同深受,进而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
二、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确保心理健康
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并且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其思想道德。因此,作为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当其发生变化时,要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追溯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需求,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
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按照听、说、问三个步骤进行,对学生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进行认真、详细的记录,以此为重要依据,采用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式,在一段时间以后,再看看成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来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因为很多时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都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呵责,在学生出现自己想法时,经常站在学生的对立角度进行批评甚至打骂,也会经常出现“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孩子作比较”的情况,这样很容易会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一些负面情绪也得不到很好的压制。因此教师要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出现心理变化的原因,为家长提出建议,要让其对学生进行耐心教育,用通情达理的方式进行疏导,并且先对其进行认同,然后再进行激励,最后再实施合适的德育教育。这样在教师和家长双方的共情教育之下,学生能够得到一个健康的身心发展方向。
三、制定合适激励策略,进行有效激励
采用的激励对策不能够一成不变,需要针对被激励对象的主要性格等方面,灵活的选择自己的激励方式,并且要和学生们展开主动沟通,对学生们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激励,同时将其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同时要防止目标太过简单或者是太过困难,当目标太过简单,学生达到目标时也会很容易,此时教师的激励便没有意义。而当目标太过困难,即使有教师的激励,学生也依旧会达不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教育反作用,得不偿失。例如,对于一些从来不做家务的学生,教师便可以为其设置一个做家务的小目标,当学生做家务后,给予其一定的奖励,进而促使其逐渐地自主承担家务。而对于一些已经表现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促使其在周末等假日里,到孤儿院或者是养老院,看望小孩子和老人,并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小爱心,向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由此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并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四、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实现德育渗透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会在无形之中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同时,教师的个人行为也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针对如此情况,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并且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重视教师形象。只有教师自身的德育教学水平能够到达一定的高度,并且有足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德育教育的需要,对自身各个方面进行不断地培养和提升,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并促使相关德育经验成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影响和冲击的保护伞,进而不断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信仰,同时促使其思想道德观念保持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华龙,罗珂燚,李伶俐.生态理念视角下的初中德育工作体系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2021(11):47-50.
[2]黄琦琦.言传身教——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6):42-43.
[3]孙秀玲.与时俱进,科学育人——如何利用微信开展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J].学周刊,2021(1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