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特点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李雅杰
[导读]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课堂提问成为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
        李雅杰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52000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课堂提问成为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回答,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够增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敢思、能思、善思。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的逐步发展,初中历史课堂已经突破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各式各样的提问成为了教师钟爱的方法,也贯穿了课堂的各个阶段。提问目的是否正确,是否紧密结合教学问题,是否有启发性,是否指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包含多种水平,能否把握提问时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表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明易懂,问题提出后是否给予思考时间,能否照顾到各类学生,能否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回答中来等都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本文意在总结课堂提问的经验技能、方式方法,为教师尤其是新手型教师提供借鉴经验,加强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力,从而促进高效有序课堂的实现,为学生提供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
        1.明确目标,巧设问题。
        初中历史名师的教学提问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同时也十分巧妙,能够尽可能结合现实事件,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学习“生活中的历史知识”。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当明确目的,这不仅是提问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提问是否达到要求的关键。问题的提出要紧扣教材知识,抓住重点环节,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只有教师的目的明确,才能促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帮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提问问题明确的同时,教师们设计的问题也十分精心,或巧妙结合原有知识,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够使学生真正务实基础,应用知识,在实际练习中进步。例如在讲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课时,由巴西“中国广场”揭幕仪式和孔子雕像落成时,巴西市长所言孔子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外,孔子思想中还有哪些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课程的先导问题提出,既结合了时事,认识到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课程,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2.引起反应,启发纠正
        综合观察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提问,有很大比例在于引起学生的反应,启发学生思考,及时了解分析学生实际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帮助他们将错误纠正。在讲授《启蒙运动》时,教师将伏尔泰与圣西门对于路易十四时代的不同评价作为对比,一个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举证路易十四逝世后悼念者寥寥无几,不堪重负和绝望的人民得到了空前的释放,这两者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使学生对启蒙运动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看似随意,实则目的深刻。

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在于引起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反应,验证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新学知识的正确与否。对于正确内容加以加深,对于错误内容及时纠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那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在新授知识时的启发诱导,在随机复习时的检查纠正成为教师提问的重要目的,也成为设计提问的重要方面。
        3.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教师们的问题经常是连贯且逐步深入的,用提问的方式能够带领学生步步探索,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提问的时机把握十分重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提问的时机,以此带领学生步步深入学习。在学习《秦统一中国》时,教师会对为何秦能够统一中国提出疑问,接着是怎样统一?统一之后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他该如何解决问题?秦统一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样系统的提问贯穿整课,既充满逻辑,又能全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教师的提问应当启发诱导学生,为学生搭建楼梯,帮助他们按照教师预期目标一步步前进。
        4.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在学校的课堂中,经常会遇到各种情况,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相对于普通教师的漠视或者不予作答,教学名师们的反应迅速,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穿插其中。在讲授《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有同学将西欧人进行航海探险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二者对于远洋的态度如此不同原因何在提出质疑。教师顺势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进行回顾,同时比对西欧当时的社会现状,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形式,提问的时机也需要教师自主把握。抓住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在新授导入、问题转折、重点突出、组织活动等方面都可以进行问题的设置,这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掌握。初中历史的课堂不应当是沉闷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回答,特别是新奇的回答,可以提出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的发展。
        5.及时反馈,归纳分析
        在教师提问后,问题并没有结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这样才算是完整的课堂提问。像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在结尾的提问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与墨子的思想粗看接近,细看差之甚远,两者代表的阶级不同,一位代表的贵族,一位代表的平民,二者本身就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比如启蒙运动的背景,学生只能大概说出几个不同方面,具体的细节认识不清,这也需要教师及时反馈,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在笔者观摩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绝大部分做到了及时反馈,正确的回答重复加深,错误的回答持续追问,使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切实的评价指点。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也没有突兀的告知谁对谁错,而是带领学生逐步分析,争取使学生在分析中理清知识脉络,总结出正确的答案。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好的理答方式,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从根本上理解问题的解决方式,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逐步清晰问题思考的步骤,既加深对于该知识点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5.
[2]全莉娟,邾强.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