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
济南泉景中学,山东省济南市,251400
摘要: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来的。正所谓:“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刚出生的孩子依从大自然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训练学生的耳朵,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本文主要介绍提升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引言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具体一点来说,音乐欣赏是人们在听音乐的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品评、理解的一种审美活动。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能力的行动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尤其是音乐对能力、情感、行动、习惯的熏陶更应从小开始。
一、提高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具体概述
英国莱斯特大学心理学院的音乐研究小组,发表了一篇心理研究报告,报告中说婴儿可以记住出生前3个月内听到的音乐。科学实践证明:胎儿早在母体内6个月的时候,其听觉器官已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在胎儿期即可通过母亲欣赏音乐完成对胎儿听觉能力的培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以后就有可能产生一对“欣赏的耳朵”。“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加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提升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泛听与精听相结合
泛听是指无意识的听。泛听音乐作品既可放在课内,也可以放在课外。很多教师上音乐课前,都是让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的,这是课前无意识的“渗透”,这种泛听为课堂上进一步学习音乐作品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已有一部分中小学校甚至高校使用音乐名曲作为铃声。德彪西曾说过:“迟钝的人们!你们能否不去看他们的身份证和特征而仔细聆听一段音乐呢?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真的有必要知道吗?去听,这就足够了。”在课堂上使用泛听,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而且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音乐情景环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敏锐性。课堂上使用泛听后,之后一定要精听,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精听,就是指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地、有感情地“留神听”。在精听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音乐学习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抓主题、听节奏、旋律的组成特点等。经过“精雕细琢”的倾听后,音乐作品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二)精讲与多听相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中,更应注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欣赏前,教师可先介绍一下作品的背景,所属的国家、民族或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个性等,但不能告诉学生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思想,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无法体现。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听”上。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听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听觉获得了发展。多听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反复聆听同一首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内在意蕴,从而真正掌握音乐作品。第二,是指多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甚至流行音乐。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选材的思想性、艺术性,不能把影响学生健康的歌曲带进课堂,同时也应注意选材的可接受性。低于学生音乐水平,学生“吃不饱”,兴趣不浓;超越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听不懂,更加没有兴趣。因为音乐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为学生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在充分聆听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主动体验音乐的美,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就是在不断聆听、想象的过程中感受与体验音乐的。以《闲聊快速波尔卡》为例,先向学生讲述作曲家的知识及波尔卡的体裁特征,然后通过反复聆听让学生感受音乐,引导学生找出音乐主题,并让他们想象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比较自己的想象是不是合乎音乐的规律性。
(三)“双基”与审美相结合
“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它的要求,但并不是完全不要学。“双基”教学同样还是很重要的。“双基”让学生懂得一些音乐语言,如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这些音乐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审美,尤其当学生自己演唱或演奏一首音乐作品后,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更为强烈,更容易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在七年级下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音乐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学会演奏口琴和竖笛,掌握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而在八年级下册的音乐书中,学生通过选择乐器、为打击乐器设计固定节奏、为旋律加花添彩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运用,感受到了自己设计出来的《凤阳花鼓》的各种形态的美,最终达到了审美的目的,学生在欣赏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时,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四)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教学相结合
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掌握基础音乐知识是进入音乐欣赏大门的门票。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以及不同的年龄特征,把基础音乐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成螺旋上升的层次,分年级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螺旋上升的循环中深化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同时在选择音乐作品方面,要注意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小型作品到大型作品。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五)采用协同教学原则
音乐与艺术学科及音乐内部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要注意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协同。将唱歌、舞蹈、表演、律动、音乐游戏等融入到音乐欣赏中,这有助于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培养音乐的感受力。例如,在欣赏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学生用动作、肢体语言表现故事场景,以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故事主题。学生都很积极,表现得惟妙惟肖。通过这样的欣赏方式,学生得到了乐趣,理解了音乐,调动了积极性。其次,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音乐与艺术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欣赏《闲聊快速波尔卡》时,要求他们创作表现闲聊的场景,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优美的画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成果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同时也把这首歌曲的主题记住了。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出了音乐和绘画的关系:“音乐和绘画有较密切的亲族关系,两门艺术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比重,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协同教学。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通过鉴赏音乐,可以开阔音乐视野,接触更多的优秀作品,丰富音乐经验。情系心间,乐音致远,目前需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实际方法,且落实到教学计划的各个环节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们对于音乐学习的鉴赏能力,激发其课堂潜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范铨洺.初中音乐教学中鉴赏能力的培养探讨构建[J].黄河之声,2019(17):100.
[2]葛江云.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11):164-165.
[3]黄盛.初探初中音乐教学中文化素养与鉴赏能力的形成策略[J].北方音乐,2017(2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