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鸿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对文字与话语的组织,牵引小学生从语文学科的视角,理解世界表象之间的关系、探索万事万物的本质。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与对诸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了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并且,在近几年的“互联网+小学语文”改革实践时,研发应用了一些新方法,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培育策略作为研究题目,概述了综合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创新能力、心理素质、道德品格、审美情趣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素质;培育策略
传统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教学侧重于知识传导。新课改之后,精准定位了素质教育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旨在从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出发,培育有知识、有能力、有品格、有审美鉴赏力,以及心理健全的综合型人才。从现阶段综合素质培育的实践经验看,虽然明确了“德、智、体、美、劳”基本培育范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细化各项素质,增强拓展训练的有效性。另外,诸项素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特征,缺少任何一项素质的拓展训练,均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育。具体分析如下:
1、合理实施语言牵引,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将语言分为文字和话语,认为在表层文字、日常话语结构中,体现了语言内在的深层结构。根据乔姆斯基对语法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两者的生成转换研究成果看,合理的实施语言牵引,有利于使小学生透过语言学习,逐渐形成一种逻辑思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参看乔姆斯基《语言与心理》第一章)。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章的渐进式教学,教师既可以使小学生理解汉语两字构成节奏、四字形成句子的基本特征,促进小学生的词汇积累量、造句能力。也能够牵引小学生在各个板块的学习中,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语言的工具性、逻辑性。进而,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牵引、训练。另一方面,在人类的三大认识能力中,有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再从知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在该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语言深层结构的细致剖析,才能达到对认识能力的强化与训练。而创新能力在实质上需要以认识能力的完成为基础。所以,建议在新时期合理实施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牵引,以此增强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2、科学推进自主学习,健全学生心理素质
由于整体营养水平的提升与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新时代的小学生智商、情商均高于传统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处于7岁到12岁的小学生,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极端心理等。因而,在现代小学教育工作中,学校本身已经在家庭、学校联合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为家长提供了相关的知识,以便辅助教师完成非校园空间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需要增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保障其积极、健康的成长。以现阶段实践经验看,在诸多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中,均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讲,需要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推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
例如,当代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早,教师可以将此作为科学推进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选取一些带有自我认知特点的书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故事、了解相关人事事迹,使小学生能够通过“自我”、“他我”的比较,逐渐认识到“自我”的重要性、“他我”的必要性。
简单讲,教师应该通过对某些人物、事迹的宣讲、传导,帮助小学生建立起相对观念,预防自私自利的心理发展倾向。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人物、事迹,为小学生加油、打气,使其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到挫折时,借助那个独立的“自我”做支撑,勇敢的迎接挫折。运用不服输、不气馁、不怕失败的精神,锻炼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态度等。
3、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塑造学生道德品格
在中华文明的生成、发展、定型、完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由“道德”主导的文化体系。当前,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对传统文化优势的发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
例如,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侧重于公共道德的培育。实践中主要是通过对小学生公共文明行为的引导、培训、约束,塑造小学生的道德品格。与公共道德的培育相比,小学生的个体道德培育却相形见绌。为了保障道德品格塑造的完整性,可以尝试吸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从个体角色或地位的角度出发,使小学生逐渐理解,在家庭、学校、社会、亲情、友情中,自己担任的角色或所处的地位。这样,有利于小学更为全面的理解个体道德、公共道德。并通过对自身在道德约束范围内所处地位的了解、确认,逐渐调整自身的认识与行为,摆正自身的姿态,做一个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全面的人。另外,道德品格的塑造,需要通过行为加以呈现。因此,在开发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时,教师应该合理的进行一些取舍,舍弃那些会妨害小学生心智健康的糟粕,撷取那些有利于学生个体化人格发展的精华。
4、激励个体经验提炼,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既属于基础学科,也具有综合学科的典型特征。因而,在综合素质培育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象征性手法、艺术性手法,解释世界表象关系的功能及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将这种功能及作用,对应到“风胞物与”、“感化生命”的方面。如此,才能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去认真对待自身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更好的理解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联。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作文板块的教学,激励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并结合自身真切的生活感受,通过经验提炼的方法,将这种经验、体会,转换为可以用文学语言表达的文章,将其传达出来,用来“兴发生命之感动”(参看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前言)。同时,教师也能够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制作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微视频、PPT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图片、影像等多元化形式,逐渐加深对自然、人类、事物的理解。如此,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真切的理解自然之美、人生之美、事物之美。而且,在小学生对这种审美情感的了解、感受过程中,能够完成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将其载入到神圣的文学殿堂。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小学生掌握其它学科的基础。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结合教材选用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对小学生各项素质的牵引、训练、拓展、培育,为其后续向综合型人才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以上初步分析可以看出,综合素质培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在培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的语言属性、推进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应该有效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使小学生能够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理解、对近在身边的各类实际生活经验的感受,提炼一些道理与认识,塑造自身的道德品格、审美情趣等。
参考文献
[1]滕鹏强.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21,15(2):45.
[2]漆茂喜.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学周刊,2021,8(7):56.
[3]张燕华.中国内地小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测试评价研究[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19(1):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