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人教版八下Unit 7 Section B阅读课教学实践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黎青华
[导读] 本文结合人教版八下Unit 7 Section B阅读课课例,分析了在设计和开展阅读课语言输入及输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读前、读中、读后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黎青华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
        【摘要】本文结合人教版八下Unit 7 Section B阅读课课例,分析了在设计和开展阅读课语言输入及输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读前、读中、读后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设计,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采用读前、读中和读后的三阶段阅读教学模式,每一阶段设计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在设计和开展语言输入、输出活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导致低效的问题。下面我将以自己的一节阅读课(人教版八下Unit 7 Section B Reading)为例,分析自己在设计和开展这节阅读课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改进。
一、导入环节---读前的语言输入活动应为后续阅读作铺垫
        【课堂环节】 Pre-reading
        导入1:T: When we talk about pandas, what words do you think of?
                Ss: black and white, cute,......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知词汇(big,Sichuan, famous)和文章中的核心词汇(bamboo, cute, popular,black and white,forest, protect...)描述熊猫。
        导入2: Review the description about the adult panda and the baby panda.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成年熊猫与熊猫宝宝的外貌特征,加深学生对熊猫的印象。
        导入3:图文展示最近新生双胞胎大熊猫诞生的资讯。
        设计意图:结合最新资讯2020年新生双胞胎大熊猫的诞生,让同学们在阅读前对熊猫的话题产生极大兴趣,接下来就会更想了解大熊猫,从而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反思】阅读课前的语言输入活动目的不仅是预热课堂气氛,还应在话题和语言两个方面予以充分的铺垫,这才是导入的重点。我这节课的三个导入,设计意图好,但先后顺序有所欠妥。应在做好了话题的足够铺垫,最后把重点放到核心词汇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核心词汇在话题情景中的应用,所以导入1和导入3应该进行调换,在大熊猫最新资讯的话题调动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后,通过回顾唤起对熊猫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导其运用核心词汇自主描述熊猫。
二、读中环节---对文本信息和语言的处理应重视吸纳和内化过程
        【课堂环节】While-reading
        Task 1:Get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Skimming)
        Task 2:Scan the article to find out what these numbers mean. (Scanning)
        Task 3:Get specific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paragraphs. (Careful reading)
        设计意图:以三种阅读策略作为主线设计不同的读中任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掌握阅读技巧。
        【反思】按照阅读策略来设计活动,往往会为了掌握某个阅读策略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信息和语言的吸纳和内化过程。
        在第一个任务中,我只是单纯设置了段意匹配,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却忽略了文体分析,也忽视了针对说明类文体进行阅读策略的点拨。为了让学生对文体的基本特点、文章要点和内容构建方式有初步的了解,经过思考,这个环节调整为下面3个练习:
        1.What type of writing does this passage show?
        A.Narrative writing        B. Argumentative writing    C. Expository writing
        2.Match the main ideas with paragraphs:

        3.What does each paragraph describe about pandas? Put the words into the description blanks. (daily life,importance, situation, solution)
再回看表格,说明文的框架、文章要点和内容构建就非常清晰了。
        第二个任务涉及了scanning扫读阅读技巧。Scanning是说明文中很常用的一种技巧,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找出数字和其表达的内容,但任务的设置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说明文中数字的作用,加强对说明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是为了让读者获得什么信息或者得出什么结论?
        第三个任务,我按照段落顺序,为每段设计了不同的细节问题,要求学生从段落中找出答案。但是有些问题其实与核心语言并无太大关系,似乎变成了为提问而提问,例如:What is Lin Wei’s job?  因此,经思考我作了以下调整: 通过问题、表格、填空的形式体现对核心词、短语和句子的关注;并适时引导学生欣赏与感悟精彩语言,品读和理解句子中的隐含信息。

        这样调整旨在通过细读每一段引导学生关注有利于语言输出的核心词汇。既提高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参与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又及时为后续语言输出活动做好了语言的铺垫。学生填写的内容,其实就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很好的作文素材。
三、读后环节---读后综合语言输出活动应与语言输入内容紧密关联
        【课堂环节】Post-reading(Discussion)
        What other ways do you think children can help to save pandas?
        设计意图:学生就本节课的话题发散思维,对如何保护熊猫展开讨论。
        【反思】读后语言输出环节应遵循深化主题内容、巩固所学语言的设计原则。这个环节我只是考虑了话题与阅读主题的一致性,进行了主题的拓展,但从语言运用角度来看,语言输出与前期语言输入、吸纳脱节,学生并没有运用到很多课堂中输入的语言。所以在设计读后任务之前,应先梳理读前和读中环节要求学生吸纳的重点信息及核心目标语,再通过设计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活动来达到有效输出。经调整,我会在讨论活动后增加一个任务:写一篇保护熊猫的说明文(可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借鉴话题信息、文本写作结构、核心语言等,结合自身发散性思维完成写作,使本节课的语言输出最优化。
        阅读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工程。教师除了在阅读环节中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和归纳表达所需要的词汇与语言结构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做好相应语言结构和框架的示范与铺垫,以确保高质量的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 戴军熔,郑春红,朱雯,吴璇. 2011.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 王媛. 2009. 有效阅读教学设计实例解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1-7.
[3] 余文森. 2009.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