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毛卓玛
西北民族大学 兰州 730030
[摘要]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历史作用在于为经过四百年战争混乱、分裂割据的西藏重新统一于元朝中央统治之下奠定了基础。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无论是蒙藏两族关系,还是就祖国统一的大业而言,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本文将试谈萨班致蕃人书的历史背景、信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当时的社会带来的利益,给西藏带来了相当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局面。
[关键字] 萨迦班智达; 致蕃人书 ; 西藏 ; 蒙古
萨迦班智达是西藏佛教萨迦派的学者,通称为萨班,本名贡嘎坚赞,生于(1182—1252)年以63岁高龄,应阔端之邀来到凉州,代表西藏地方势力跟阔端谈判,1252年逝世于凉州。“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全名叫“萨迦班智达致书卫、藏、阿里各地善知识大德及诸施主”[ 阿旺贡嘎索南:《萨迦史系》[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这封信收在萨迦史系一书第87—91页,未标年代,可能是1246—1251年之间写的。萨班在十三世纪中叶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萨班接到阔端的邀请信时,已经六十三岁,他跋涉数千里前往凉州,代表西藏地方势力与阔端商讨西藏归顺事宜。萨班一方面说服其他教派和地方势力的首领对蒙古军不要菜取回避观望态度,要求他们决定走归顺的道路;一方面坦诚地与阔端谈判。经过萨班的努力,蒙元对于西藏基本上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伐,西藏地方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等到了保证,藏族的封建经济也由此而得到持续发展,这些都是符合藏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萨班顺应历史潮流,将自己的晚年献给祖国统一的事业,应是值得肯定。
一 萨班“致蕃人书”产生的时代背景
自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磨被刺以后,西藏历史进入了黑暗时期。国中无主,民无宁日,奴隶、属民起义,此起彼落。吐蕃内部趋于分裂,奴隶主政权崩溃而奴隶制社会逐步确定。13世纪初,西藏地方政治势力的大致情形是“佛教在西藏地方后弘起来,兴起和分化出许多不同的大小教派,为了将自己的教法推广全藏的东南西北各地,一些大德和僧人犹如相互竞逐一般,前往各地讲说佛法,招收僧徒,建立寺院和尼姑庵,或建立精修地和神殿,使其成为各教派的据点。另一方面,当时除西部阿里等部分地区由吐蕃赞普后裔们分割统治外,整个卫、藏、多康地区没有统一的法度和政权,各地方往昔的赞普后裔和贵族的后代为或小的地方首领,凭借自己的力量或群众的拥戴,掌管着一些部落或村庄,但各主要的世俗政治势力正处于衰微之中。”[ 恰白次旦平措。(成庆英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M]西藏出版社2004]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亚洲大陆北方草原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当时,蒙古汗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蒙古汗国统治者的战略重点在西线,即中亚和欧洲地区。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东可牵制南宋,并为统一全国做准备,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对于西藏地方的归属问题十分重视。1239年,阔端汗在派遣将军多达那波率领武装军队前来西藏。“由蒙古多达那波担任将军,蒙古均在藏北热振寺杀死僧人五百名,全藏为之震惊。其后,多达那波在热索设置驿站。”[ 桑吉肖:《简述萨班贡嘎坚赞与阔端的会见及其历史意义》[J] 康藏研究2010年第4期。]这是第一次蒙古军进入西藏的,第二次在1244年,阔端又派多达那波和另一个叫杰慢的人领兵去西藏,带着阔端给萨迦班智达的信和礼物,请他到凉州会面。邀请信说:“若是你以年迈为借口(不来),那么以前释迦牟尼为利益众生做出的施舍牺牲又有多少?(对比之下)你岂不是违反了你学法时誓愿?你难道不惧怕我依边地的法规派遣大军前来追究会给无数众生带来损害吗?故此,你若为佛教及众生着想,请尽快前来,我将使你管领西方僧众” [ 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从阔端来信的口吻看,不去是不行的,而且时间也不得拖延。当其他教派的领袖们对蒙元军采取回避观望态度时,萨迦班智达毅然接受邀请。当然,萨迦派为了扩大自己的宗教势力,也乐于阔端之邀。阔端和萨班具体协商了西藏归顺蒙元的条件。在取得一致意见以后,由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领主的公开信,即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二 萨班 “致蕃人书”的内容
萨班的凉州之行,是他深刻了解和认识到蒙古汗国政府在欧亚大陆的血雨腥风,体会到如果武力抵抗可能给整个藏区带来巨大灾难,于是在千思百虑之后,向卫、藏、阿里等地的僧俗诸首领发出一封长信,要求各地归顺蒙古汗国。
这封信后来一般称为“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致蕃人书”,信的内容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他离藏去凉州的目的,在凉州他和两位侄子收到的礼遇,称道阔端是崇敬佛法三宝的菩萨汗。 第二层述说蒙古军队精锐、战术高超军事力量强大,西藏只有放弃抵抗,归顺蒙古,才是唯一出路。说在他到达之前,康区白利等许多部落因归顺蒙古人而为未遭进攻,而“推”地方首领因没有及时归降而“遭重兵踏实、人畜尽是”。所以他劝告各地首领不可存“地险、人雄、兵众、甲坚且娴于箭法,希冀获胜”的侥幸心理。若与“蒙古人交兵,终至覆亡”。第三层详细说明归顺的条件。只要遵令归顺,“各处部众原有之官员仍然加委供职”,对萨迦的金字、银字使者,授给达鲁花赤的官职,要求各地头目必须听命于他。各地将官员姓名、部众数字、贡物竖梁等编出清册,缮写三份,一份自存,两份分别呈交阔端汗和萨班,并提出蒙古官员人藏,与萨迦人员一起议定税目。第四层,重申他在凉州受到各方各界人土的尊重,多前来听经,极为虔敬,对他“甚为关切,待之甚厚”,大家对他的安全“勿劳关注”。第五层,列出蒙古贵族最喜欢的贡物清单,供各地首领献贡时参考。”[ 蒲文成 .王心岳 .著 :《汉藏民族关系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萨班信中劝说归顺的观点,“奉劝西藏各地方政教领袖要权衡利害勿做其它侥幸之想,审时度势,归顺蒙古汗国。指出蒙古军旅战法优越,归顺蒙古是大势所趋。告诫那些 ‘自以为地险、人雄、兵众、甲坚且娴于箭法’而 ‘ 部众剽悍’, 企图与蒙古‘交兵’的个别领主,必然导致 ‘终至覆亡’的结果。总之,无论如何考虑,都应以从速归顺蒙古汗国为上策。”[曾国庆:《藏族历史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应该是当他接到阔端邀请信后与西藏部分僧俗首领经过讨论后的一致看法,即抗拒蒙古铁骑的进攻没有出路,唯有归顺才不致藏民族遭受生灵涂炭,走向灭亡。应该说,这是藏族上层人物在当时形势下为了本民族存亡作出的明智选择。它顺应了藏族人民渴望结束各地割据势力为争夺底盘不时发动战争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人们希望统一,反对分裂,并通过与内地各兄弟民族的联系与交往,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带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心声。
三 萨班“致蕃人书”对蒙藏民族的影响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标志着13世纪蒙古的武力扩张使蒙藏关系正式拉开序幕,我国整个藏区已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统治范围,为以后元朝的有效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藏族地区就此结束了长达近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分散于青藏高原各地域的诸多大小地方势力集团统统归人到一个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作为两大高原的游牧民族,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以及亲缘关系使蒙古在宗教上更容易接受西藏的佛教。西藏喇嘛僧人倍受尊崇,得到了经济、政治上得优待。更多喇嘛高僧希望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用与地位的上升,大量西僧涌向中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蒙藏关系的发展与佛教向中原的传播。从而使蒙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联系。蒙古以宗教作为主要纽带,以正确的策略经营着蒙藏关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为西藏文化发展的东移以及此后西藏与历代中央之间的关系的确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此,藏族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汇人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洪流之中,为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做出了贡献。自西藏地方纳人元王朝版图之后,不论中央政权和具体管理各藏地事务的地方政府怎样更替,西藏一直接受中央王朝的管辖,从未脱离过祖国大家庭。
此信为西藏地方纳入元朝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奠定了基础。阔端和萨班就西藏和平归顺蒙古事宜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共同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的协议。阔端扶植萨迦派,萨班代理西藏事务,萨迦派也从此取得了西藏各地方僧俗势力之中的领导地位。
结语
元朝对藏区的统治,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元朝将西藏纳入中国统一版图同时,也加强了对藏族的统治,蒙藏与其他民族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为紧密;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角度来看,通过设驿站、建立地方机构、请查户口、贸易通商、宣扬佛法、广建寺庙石窟等举措,和平解决了藏区的问题,中央行使了主权,地方得到了发展,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以实现。藏区“经过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几十年的经营,结束了自唐中叶以后的氏族纷争和血战,实现了祖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统一。”[ 葛艳玲,李世勇:《浅析蒙元与甘青藏族关系的建立及模组间的友好往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3月,第一期。]蒙元对该地区的统治,有利于藏区的发展。以史为鉴,对当下我国处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也提供了借鉴,“用汉法治汉地,依藏俗治藏人”,[葛艳玲,李世勇:《浅析蒙元与甘青藏族关系的建立及模组间的友好往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3月,第一期。
本文系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效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Yxm2021042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姓名:项毛卓玛
[作者简介]: 项毛卓玛(1993—)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也是当今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以实施的最好印证。
本文系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效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Yxm202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