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王雪梅
[导读] 小学阶段是幼儿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的过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三年级是一个节点,这是小学阶段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
        王雪梅
        舒兰市上森小学校 132607
        摘要:小学阶段是幼儿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的过渡,特别是小学低年级,三年级是一个节点,这是小学阶段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随着教育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也需要做出更大的提高,来适应现在教育的发展和需求。而小学道德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基本的必修学科,学校和老师更应该积极地去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更好的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有效学习;
        
        前言:小学作为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正确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孩子们培育正确的三观和思想道德,然后道德和法治便是当今社会教育热点下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在的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
        1.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
        1.1道德和法治是什么
        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道德和法治是当今新时代规范一个人行为的准则和要求,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是人生的必修课。
        1.2小学三年级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
        作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三年级是学生们在小学阶段的过渡期,对于建设孩子们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意义,应该在三年级的思政教育课堂上注入新的活力,学会如何做一个三观正确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助益于学生对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的正确处理,进而使他们的人格朝着健全的方向发展。三年级是小学生时期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小学低年级时期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所以在小学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学生思想方面的东西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三观是很难在现代的社会上立足的,社会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也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观,不能只追求成绩与知识方面的教育,对于思想上的教育也要重视起来。
        2.如何在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探究
        2.1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行,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日趋重要,在小学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和立德教育是小学思政教育最终重要的任务之一,加强德育工作的建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是我们新时代教育的任务,但是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也认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现象,比如说对于德育工作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相互的融合不够深入,比如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受限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实施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


        2.2培养老师的教学积极性
        管理者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小学教师更应该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和良好的品质,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以及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深入了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教师在孩子们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教师们接触的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的心理比平常的孩子们更加的敏感和脆弱,需要格外的呵护和关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一个积极向上的小学老师的作用。
        在道德和法治的教育里,拥有一个优秀的向上的老师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带领者的三观是正确的,所管理的学生才会也是优秀的,才能更好的去处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关系,做好实践。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要将该学科的教学课本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观念有效地结合,要充分的挖掘每科教材中的法治因素。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要充分的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法治思想,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融入到自己日常的一些行为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起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还达到了培养道德法治的效果,是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
        3.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
        3.1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
        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要将该学科的教学课本与实际生活中的德育观念有效地结合,要充分的挖掘每科教材中的道德法治因素。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要充分的体会到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融入到自己日常的一些行为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起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还达到了培养道德品质的效果,是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
        3.2增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图片、故事、案例等形式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的向往,增长了学生对成长阶段的自信、感悟、理解等,同时提高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独立自主的能力,如何让孩子们在繁重乏味的课程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起兴趣,就一定要在后期注入一些吸引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游戏因素,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通过在电视网络上的道德与法治频道的教育来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孩子们的知识广面,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和乐趣,培育对课程学习的乐趣。
     结束语
        从以上看来,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教育要注重对他们道德与法治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的为社会培养人才。思想道德教师要践行这一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散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础。以保证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
        [2]王炳儒.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浅析情感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
        [3]祁永进. 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分析[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 000(006):P.35-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