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仔细研读教材的老师都知道,教材中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就是课后习题了,而现今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必然会编写课后习题,略读课文虽没有课后习题,编者也通过课前导读等形式予以明确。可见,教学的重难点,训练点都在教材编写中有所体现。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多少老师能够真正把这些最便捷、最实用的资源运用好呢?而课后习题又该如何摆脱其“花瓶”的命运呢?
一、究其弊病
1.熟视无睹
审视当前课堂教学,“走进文本,研读教材”等诸如此类的话已屡听不鲜。很多老师都谈到研究教材,走进文本,与人物、作者对话,但是我们只是一味地注重钻研文本却忽略了与编者的对话。语文教材在课文后编排思考、习题的做法由来已久,作为课文的“尾巴”,其实体现着编者的思想,涵盖着编者的意图。而这恰恰是许多教者忽视的地方,没有把课文后面练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材组成部分和教学资源,习惯性地在教学末尾带着学生枯燥地完成,造成了课后练习可有可无的现象。
2.新瓶旧酒
课后练习从最初让学生只是做些习题到现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可是这两方面由于受到旧认识、旧经验地干扰,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形式上做些工作,真正需要强化、巩固的知识却如过场一样,一扫而过,内容也是一成不变,无非把“学后感想”变成了“课堂小练笔”,把“背诵课文第几段”变成了“读一读,抄写课文中你最感动的语句”只换形式不换内容,毫无知识拓展的痕迹。读论语而不知论语——只为做而做。
3.牛头不对马嘴
“课文”与练习的关系实质上是“学”和“习”的关系,两者之间应该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而非相互分离:练习是辅助学生理解、巩固、深化“课文”的工具;“课文”则是练习设计的源头,对练习提供基础和指导。有些老师认为“课后练习”即上完课后去练习,所以,仅把课文后练习当作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结果就导致了这样的现象: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课后的事,讲完课文再来练似乎成了一种定式,这种“讲”与“练”脱节,课文与练习“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知识掌握和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有效利用
(一)课前,引领作用
1.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并构成一个整体,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难点,编者在选文时已经先对文本做了研究,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在文本的教和学,而课后练习正式编者考虑的结晶,只有弄清楚编者的意图,着力挖掘练习的价值,才可能理清教学脉络,优化备课思想,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课后练习应该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
2.是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引领者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预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先进行揣摩,为课堂教学做铺垫,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课后习题能促使学生有效掌握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应掌握两千五百个常用汉字,为了能使学生在六年中能正确地读准字音,认识字形,辨析字义,课文后的习题往往把生字词语归列到“我会写”、“我会读”、“读读认认”“找找说说”、“我的发现”等题目类型之中。让学生在预习中达到了不教自通的效果。
(2)课后习题能够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句子含义
在教材中,关于理解句子或段篇含义的问题,对学生预习课文时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挖掘好内涵,有很大帮助。如《落花生》课后习题三:下面这两句话有什么含义,你是怎么体会到的?①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②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做这个练习,就能较快地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后习题能够促使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掌握主要内容
课后很多练习题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的习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收任务→( ) →( ) →( ) →( ) →跳下悬崖。这样的题目,能引导学生感知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中,辅助作用
1.用作课堂教学的主线
课后练习往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设计,体现教材的重、难点,它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发展学生思维。我们可以将有价值的课后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提高课堂实效。例如《詹天佑》课后练习: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围绕这一课后问题,从“杰出”、“爱国”两方面探究就能掌握文章的主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呀。
2.用作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
课文后练习中,往往将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分成若干训练重点,在课堂上分布完成基础性的课后练习,进行及时检测,查漏补缺。例如《欢庆》课后练习一“我会认”认识“庆、献、帜、洁、奏、曲 、忆”七个生子;练习二“我会写”描红并掌握这几个生字;练习三“读读背背”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四“读读写写”给“洁 、庆、曲”三个字组词。课后练习根据文本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训练,为语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抓手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长城》是“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有很多像西沙群岛这样美丽富饶的地方。请你收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或文章,在同学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收集的是什么地方的资料,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然后办一期墙报。”等等。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语文活动资源,有声有色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和空间,让学生到生活圈中去历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和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