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助力高中生心理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孟小旭
[导读] 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其实施的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在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与人格的养成上,却仍然有着一种共同的认识与追求。
        孟小旭
        成都外国语学校  611731
        摘要: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其实施的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在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与人格的养成上,却仍然有着一种共同的认识与追求。家校共育需要不断肩负起责任来,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帮助学生既成为一个好孩子,也成为一个良好学生。因此,探索家校共育,要明确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对家长和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家校共育采取一致性行动要求通过文化融合建设一个较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协商对话建立互信共生的伙伴关系,通过理解养育与教育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家校共育;教育合力;教育共同体
        引言
        家校合作(school-family partnerships),这一概念来自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的观点。她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创建了“交叠影响域理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合作。近年来,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校合作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但是,就目前家校共育的现状来看,一些学生家长对家校共育的理念还不了解,对于教师的工作也不给予配合。同时,一些教师不善于和家长沟通,导致家校共育开展的并不理想,对学生成长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有必要实行家校共育模式。
        一、家校共育的标准与意义
        (一)家校共育能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虽然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学校和家长的强强联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给家长传授一些教育经验,家长也可以在交谈中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学校会根据家长的建议,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
        (二)家校共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行
        学校教育不仅能够教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行。学校通常会制订一些行为规范和守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教师与家长就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沟通,教师要积极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一起共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管理,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家校共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年龄尚小,喜欢游戏打闹,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不能够长久地集中在课堂之上,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主动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促进家校共育更加顺利的开展。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家校共育中对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存在的实际困境
        (一)家校教育观念上有差异
        绝大多数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众望,父母期望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会把自己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告诉孩子,给孩子制定他们认为正确的路,但是这样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反而会压抑孩子的天性,使他们不敢去尝试生活,而且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往往“重智轻德”,重点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情感的教育,对成绩的说教占据了家庭教育的大部分内容,并且也误认为孩子上学之后,教育的重担应该都由学校来承担,家庭只负担孩子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学生住校后,与家庭的联系减弱,父母在潜意识里就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任务应该属于学校。
        (二)教师和家长缺乏有效沟通
        就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和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主要体现在:第一,一些教师工作繁忙,要管的学生比较多,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第二,一些教师不愿意与家长沟通,沟通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网络。

第三,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就算教师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家长也是敷衍应付。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家校共育得不到很好的开展。
        (三)家校教育边界模糊
        家校合作,让家长走进学校的要求,不是说家长要承担教师的工作。很多老师布置大量作业,家长配合老师布置的教育任务,辅导着孩子的教学作业,甚至许多工作,孩子每个人都是做不完的,这种教学作业也成为了父母的教学任务,这样我们在学校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便延伸了到家庭,缩短了对家庭教育的周期。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人际生活、情绪功能和伦理道德功能一直受到严重的挤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其效能,部分父母把教育好孩子的职责都移交给了家庭和学校,造成了家庭教育职能的严重缺失。所以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也是我们今后必须要做的。
        三、家校共育工作对学生心里健康影响的具体策略
        (一)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而家长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目前,很多家长认为学生的教育主要在于教师,家长只是提供给学生物质生活就够了,所以教师必须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转变错误的观念,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责任,并且改变以往错误的教育模式,积极地支持教师的教育工作,共同推动家校共育的开展,提升教育效果。对此,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队伍,首先培训一批教师,由这些教师定期给家长授课,并进行家访,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
        (二)队理念进行提高
        家校合作的基础是理念,家长和学校只有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实际的合作中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
        因而,家长和学校应从一个理论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是推动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应把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学业成绩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状态和人格品质上来。家长应当认识到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认识到教育孩子自己责无旁贷;学校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力,对心里健康教育加大力度,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拓宽家校交流新渠道,通过聊天群增加交流
        有效的沟通是家校共育的保障,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要拓宽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加强双方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家长委员会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在这里家长能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传达给学校,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因此,学校可以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来促进交流。同时,近年来电子通讯技术快速普及,微信、qq等沟通方式备受大众喜爱,所以为了方便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家长可以主动建一个班级的微信群或qq群,拓宽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老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并发布重要通知,同样家长也可以在群里反馈学生在家庭的情况,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指导教师,引导着学生的学习。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者,更是学生人生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成长中,家长的作用也是极大的。所以,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老师要主动挖掘家长的推动作用,在日常教学时和家长积极地沟通交流,定期开展家访、家长会,并选取家庭委员会成员,了解学生在家庭的实际情况。同时,家长也要认识到自身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对于教师教育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通过家庭和教师共同管理,促进学生的心理更加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肖长根,田芳.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8(16):206.
        [2]陈晓红.“家、校、社共育共建”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7(16):34-38.
        [3]赵娟,徐彩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03):44-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