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园
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案例呈现】
张某,男,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气,看起来是个惹人爱的孩子。可是由于他成绩特别落后,让任课老师都感到十分头疼。作为她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更为烦恼。因为该名学生除了成绩差,还有一些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新学期开始后不久,学校要举行科技运动会,其中一个项目是遥控赛车。这是男同学比较喜欢的一个项目,因此很多同学都想参加,他们带上自己心爱的赛车到学校练习。中午吃过饭,我像往常一样带着队伍回到教室,突然,一个男同学哭着告诉我“赛车不见了”。在询问过几个提早进班级的同学之后,我“锁定”了张某。几番说教之后,张某承认自己拿走了同学的赛车,并将它藏到了校园的草丛里。之后的某一天早上,张某的父亲拎着一塑料袋的尺子、铅笔、橡皮等文具放到了我的桌子上,说这些都是孩子从同学那里拿走的。任课老师跟我反映,带他到办公室辅导作业之后常常会丢东西。
某一节语文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做作业,我突然看见张某拿出了一个苹果,低着头开始啃苹果吃。之前也偶有发现这个孩子偷偷吃东西,但是没有这次来得“明目张胆”。我走到他的身旁,用生气的目光盯着他看,他不以为意,只是把吃剩的苹果放回到了抽屉里,接着拿起一支笔来发呆。那一刻,我真的既愤怒又无奈。记起数学老师也时常和我说,这个孩子上课总是做小动作,偷吃东西,甚至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视学校纪律为无物,不仅自己成绩越来越差,还影响了周边的几个同学学习,屡教不改,偶尔还会顶撞老师。
【案例分析】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作为班主任,我觉得我不能不管他,我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变他。因为潜意识里我总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天真美好的,于是我常常找他谈话,关心他家里的情况。几次聊下来,我了解到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家里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爸爸一起生活,爸爸开了一家洗衣店,平时工作很忙,特别是冬天,常常工作到天亮,因此根本没有时间管他。平时他都是自己一个人做作业(当然,他常常不做作业),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手机,一个人睡觉。我明白了,缺乏母爱,缺少关注,让他的内心极度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上课那些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至于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喜欢,所以想要。从老师那里拿走的,其实都是一些吃的,比如饼干、喜糖、水果。
对孩子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就开始思考对策。首先,我跟孩子约法三章:第一,上课要遵守纪律,至少不能影响他人;第二,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第三,坚持每天做作业,不会做的可以空着。我们约定好,每天放学后在教室里面对面进行总结,做到一条加一颗星,做不到就不加星,积满十颗星的时候满足他的一个愿望。接着,我让他列出自己最想实现的三个愿望。他的愿望是:1.爸爸和妈妈一起带我去义乌乐园玩。2.我想要一辆帅气的自行车。3.我想当一次小老师。看了三个愿望,我感到很心酸,很心疼,孩子的要求不高,说明这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孩子。在所有任课老师的心里,在其他同学的眼里,这是一个特殊的孩子,甚至是一个惹人讨厌的孩子,他的一些表现常常让人生气,让人愤怒,可是我看到了这个孩子其实品质并不坏,他需要我们我们的关注,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
那天放学后,我打电话跟张某的父亲谈了一次。从父亲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愧疚,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震惊。孩子父亲告诉我,每次问他想不想妈妈,孩子都说不想。在父亲的观念里,只有女孩才会想妈妈,他一直教育张某,男孩要勇敢,要坚强,凡事都要靠自己,因此他一直认为孩子从来不需要妈妈,也不会有强烈的想念妈妈的情感。我跟他说了孩子的第一个愿望之后,这个父亲沉默了片刻,然后告诉我会跟孩子多沟通,和孩子母亲也进行沟通。
第二天早自习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张某的变化,和往常的沉默不同,他今天显得尤其兴奋,满脸笑容,还主动帮助同学值日。询问之后得知,昨晚妈妈给他打电话了。此时,我深深感受到了情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看到张某今天主动帮助同学值日,我就趁此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表扬。同学们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他,接着几个同学站起来说,张某曾经帮助过他们,比如借他们红领巾、文具,比如陪受伤的同学去学校医务室等等,原来我的眼睛里曾经只看到他的不足,却忽略了这么多美好,我不禁责怪自己太粗心。
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中,我看到张某有点害羞又难掩兴奋的表情,深有感触:孩子真的需要关注,更需要肯定!
这一天放学后,我俩按照约定进行总结:第一条,因为他在音乐课上和同桌说话了,没有达到要求;第二条、第三条都做到了,所以最后得到了两颗星。张某看到我在纸上印上的两颗星星,很开心地说“明天争取三颗星”。最后张某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积满了十颗星,兴奋地告诉我:妈妈答应过他,只要他表现好,就会来看他,还会和爸爸带他去义乌乐园玩。在我的半鼓励半监督之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张某的三个愿望都实现了。
半个月下来,同学们都发现张某不但乐于助人,而且爱学习了。数学老师说,虽然数学成绩并没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字迹清楚了,作业的正确率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了。我跟数学老师保证,这绝对不是一个差生,只要多关心、帮助他,一定能将他成功转化。接着我跟其他任课老师打好招呼,希望每节课至少让张某发言一次,并多鼓励,多表扬。接着,我又一次和张某开始了约法三章:第一,语数英三门学科争取考及格;第二,每天的作业争取当天完成,不拖拉;第三,学会“问”,努力做到不懂就问,每周五放学后邀请张某家长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和总结。两次和家长交流下来之后,我发现张某在家的表现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常常自觉完成作业,虽然有时候依然错误百出。看到爸爸工作忙的时候,会给爸爸送上一杯水,说上几句关心爸爸的话。为此,张某的父亲表示,以前真的太不关心孩子了,每次看到孩子试卷后免不了一顿打骂,原来这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张某父亲深刻体会到了那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除了和家长沟通,请任课老师帮忙,我还发现书信是一种很好的跟张某交流的工具。在整个过程中,当张某有好的表现时,我会写信表扬他;当张某又表现出了以前的老毛病时,我就写信提醒他,并且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我发现,书信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虽然他还不会写信,但是偶尔也会写上一两段话告诉我他的想法。这样,书信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更增加了他对我的信任,因为他知道,我不仅在关心他,还对他有很高的期待。我想,这一定成为了他改变自己的动力。所以,一个人的成长还需要别人的期待,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这个目标驱使他努力向前。
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努力之下,在张某自己的坚持之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张某的大变化:课堂上偶尔还会动一下,摸一下,但是看到老师的目光之后马上就能意识到错误并且立刻改正;课后他会主动来找老师辅导功课,虽然问的问题往往都很简单,甚至很多问题都是课堂上已经讲过的,但是我知道他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至于拿别人的东西,偶尔还会有发生,比如同学的苹果、牛奶,他会去拿来吃掉,这个贪吃的孩子有时候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每每这时,我总免不了一番说教,他也时常羞愧地低下头并且表示下不为例。我知道,孩子的自制力虽然还要加强,但是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相信他一定会逐渐改正的。
半个学期过去了,有一天,张某来办公室找我,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现在同学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谢谢您!
放学后,我也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记住,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案例反思】
张某的改变,让我反思良多。爱是促进问题学生转化的“灵丹妙药”,在这个案例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当然,光有爱是不行的,以下几点在德育中显得十分重要:
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在转化问题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惩罚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
2.巧妙运用奖励措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在教育工作中,对问题生要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
3.和家长常沟通,改变家庭教育模式。教育孩子光靠学校、老师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方式都是直接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这个案例的成功,跟家长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不可能一蹴而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新时代下的教育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始终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应该是帮助“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无条件地接受每一个学生,用真、善、美去影响他们,用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给他一束阳光,宽待他的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