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指导写好幼小衔接中“孤独”话题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7期   作者:田雨青
[导读] 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是寓教于生活之中,最终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有所收获、都能在游戏中得到陪伴和心理的慰藉。
        田雨青
        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摘要: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是寓教于生活之中,最终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有所收获、都能在游戏中得到陪伴和心理的慰藉。小学却是有严格的作息标准和纪律制度,考核成为核心内容。最终不是所有人都能达标、达到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差异造成了孩子间的差距和心理上的落差,无论结果怎样,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较孤独感在所难免。与以往的教育问题不同,孤独感不仅仅在问题学生身上有所体现,目前也有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也有涉及。我们经常用“团结同学、友爱相处”来教育孩子。熟不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何面对“孤独”却是孩子们迫切渴望得到的心理能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 ; 生活教育  ;劳动教育
        转眼间,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即将度过他们的小学生活的第一年,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应该已经慢慢适应了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过渡阶段的学习节奏和交友生活,可是孩子因不适应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却层出不穷。幼儿园时期的教育是寓教于生活之中,最终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有所收获、都能在游戏中得到陪伴和心理的慰藉。小学却是有严格的作息标准和纪律制度,考核成为核心内容。最终不是所有人都能达标、达到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差异造成了孩子间的差距和心理上的落差,无论结果怎样,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较孤独感在所难免。与以往的教育问题不同,孤独感不仅仅在问题学生身上有所体现,目前也有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也有涉及。我们经常用“团结同学、友爱相处”来教育孩子。熟不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何面对“孤独”却是孩子们迫切渴望得到的心理能力。
(一)在劳动教育中找到“价值”接受孤独
        一年级下学期的某个周一的清晨,班里小芮同学的妈妈给我打电话:“田老师,小芮说不想上学了,我已经教育了他一整个周末,甚至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以前他也说过一两次,教育他几句就好了,现在怎么说都不管用……”小芮妈妈还在担忧地说着,我脑海里浮现出小芮的样子:这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瘦小的身子上是一个大大的脑袋,上课的时候一个个聪明的鬼点子会不断地蹦出来。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想上学呢?而且不止一次地有这样想法!我对小芮妈妈说:“你先把小芮送到门口,就跟他说田老师有告别的礼物送给他。”几分钟后小芮妈妈带着他出现在了学校门口,看着他瘦弱的身体和闪躲不敢和我对视的眼睛,原本有些生气的我心里不禁有些心疼。把他带到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门口的小公园里坐了下来,我问小芮为什么不想上学。孩子简单的几个字让我心缩得紧紧的:“上学没意思。”“怎么会没意思呢?”我问他。“没有人陪我。”我终于明白这个懂事的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是为什么了,是一直没有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学校生活中突然出现的“孤独”的独处时光。
        关于这个问题,陶行知先生早有答案。先生曾经说过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而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指出,教育的地点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中、教育的内容要随着客观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活力积极向上的生命体。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只能让每棵树木都向上生长,但不能规定他最终指向哪个方向——那是每棵树的自由。”     
        面对幼小衔接期的孩子,我们不能用生硬的教育框架去框住他,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独立而有积极生命活力的个体不仅仅是一个个聪明乖巧的“学生”。
        不忍心再责怪小芮,我走近他。这才想起这个孩子才刚刚过了七周岁生日,爸爸在柬埔寨工作,平时妈妈一个人带着他和弟弟。

因为爸爸的长时间缺席使这个本该在爸妈怀里撒娇的年纪却承担起了这个家庭里父亲的情感角色:安慰辛苦的妈妈、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妈妈忙碌的时候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我跟他说:“学校里的小农场里好久没有人浇水了,要不今天你和老师一起去浇浇水吧。”他乖巧地点点头,我给他妈妈使了个眼色让她先走,就和小芮一起到了农场。我们提着水走到菜园,我对小芮说;“你看看这些菜,才两天没浇水就快枯萎。”小芮点点头,露出惋惜的表情。我趁机说;“今天幸好你来了可以给它们浇浇水,以后你能天天来给它们浇水吗?”小芮看看我,又看看泛黄的青菜,终于点了点头。后面浇起水来更起劲了。
        结束的时候我和小芮说:“小芮,你看看蔬菜没浇水两天就枯萎了,同样的如果你两天没上学是不是也像这些蔬菜一样会失去活力最后被淘汰的。”小芮的面色变得凝重起来,我又和他说:“不管上不上学老师和妈妈都尊重你的选择,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小芮终于开口了,他说:“老师,我以后可以每天来浇水吗?”我看时机已到,对他说:“当然可以,以后你就是这片菜园的小园长,每天上午准时来浇水。”小芮开心地点了点头,径直朝教室跑去了。我心里明白,他在学校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刚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他的孤独不是给他找个玩伴就能解决的,最重要的是先让他学会独处、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所以这个时期的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之中而要让学校教育生活化,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找到存在感,不对突如其来的独处状态无所适从。
(二)弱化家校差异,成长之星优化孤独时间
        幼小衔接期孩子的孤独感还体现在家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差异造成了孩子间的差距和心理上的落差,无论结果怎样,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较孤独感在所难免。学校与家庭生活相比框框架架越来越多,考试带来的紧张感越来越大。幼儿园的老师们会抱抱游戏中落单的孩子给予安慰,但进入小学开始,各种各样的检测和纪律考量让老师们不得不偶尔板起面孔树立威望确立班规。面对这样的孩子,再进行单纯的学校教育将毫无意义,学校里的规则和纪律他在家里执行得更加严格。也许将教育生活化,让平时的生活中多一些让他寻找到价值的机会,才能让他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会让这个负重前行的孩子稍稍喘口气。
        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小芮们”在学校里感受到了无所适从的“孤独感”、差距拉开的距离感,只好选择不来学校避开让自己感到不适的环境。怎样面对这样的变化,生活教育里也能找到答案。无所适从、无法自处也许只是表象,内在的还是孩子心理上尚未达到足够成熟的标准却要面对外在环境的急剧改变。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学校生活进行模拟,也有考量;在学校生活中模拟生活场景,减少框架和约束感。
        我们设计了成长手册,上面有居家生活和学校生活两个考量的层面。居家生活方面对日常的行为包括作息、动手能力、体谅家长进行量化管理,设立成长之星。在学校也同样地对日常行为进行量化,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如整理书包、整理课桌和自己周围的环境、给班级小菜园浇水等都能得到成长之星。每一个达标的考量项目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最后累积的星星可以换来心愿卡,心愿卡上可以写上自己想要的东西找老师兑换。
        单纯的物质奖励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物极必反,以家校结合的成长手册让老师
        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家里的表现、让家长可以看到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增强了孩子的荣誉感和表现欲望,提高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度和存在感。除了学业成绩之外,更多的孩子在这些量化考察中寻找到了价值。家校之间的差异变小了,也让更多的孩子不再抗拒学校、抗拒上学。
        这样大规模、高效率的参与使这些刚刚进入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到似曾相识的游戏比拼教育环节更能从中汲取自处、面对差距的解决能力。优化不时存在的孤独时间,以适应今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只有掌握了这项技能才能真正达到生活教育的本来目的:培养出独立而有积极生命活力的个体不仅仅是一个个聪明乖巧的“学生”。 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那样,做一棵积极向上、自由生长的树。  
参考文献
[1]刘国正. 叶圣陶教育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04).
[2]叶圣陶. 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