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斌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滨河左岸小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33
摘要: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属于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在平日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应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结合其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时效措施,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内容,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各种语言组织当中蕴含的内容,将掌握的语言形式应用到写作过程中。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海量的信息与知识。因此,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可真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属于一项重要的学习目标。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由以往的主导者角色向引导者角色过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阐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利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完善,全面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科研调查现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需要花费21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愿意静心阅读,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其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特殊的阅读训练,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模式落后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侧重为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忽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教学模式单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直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导致语文教学质量的大打折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难上加难,难以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缺乏正确指导
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直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因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较短,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与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指导与帮助。
纵观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因教师与家长并没有给予学生正确指导,会直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语文阅读量相对偏低,影响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备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小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新鲜刺激的事物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将课本内容作为切入点,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另外,对教学活动进行丰富,学生才能够更加主动地开展自主阅读。可选择讲故事、朗诵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描述自己的生活,与小女孩作比较,学生切实感受到小女孩的窘迫,激发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心,学生表述自己的感想,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写作能力也能够有所提升。
(二)采取科学指导方法
在平日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还应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精确文章主旨是其主要目的,还应了解文章段落,掌握文章思路病明确文章的创作背景。仔细阅读文章之后,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与文章的语境相互结合,深入理解与把握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与结构,理解文章内容之后,才能够对其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另外,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其中的重点句子、文章主旨、产生疑问的内容进行批注,做好课堂笔记,在后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明确重点,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在平日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一种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近况,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生阅读之后,阐述对于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有限,对于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以课文《竹节人》为例[A]. 林瑶瑶.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三)[C]. 2020
[2].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动力机制的激发[A]. 钟天骐.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五)[C]. 2021
[3].把住阅读的脉搏——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A]. 张彦平.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2020
作者简介:孙富斌(1982-03),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当前职务:小学教师,当前职称:小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