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朗读研究——浅谈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骆雅倩
[导读]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形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骆雅倩
        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摘要】朗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形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①
二、小学中高年级朗读要求
        小学中高年级是指三年级以上的年级,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前面几年的学习,在朗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阶段,不仅仅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更要求能够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在朗读中逐渐中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1、重视教师范读,产生共鸣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学习语文时,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正确、深情并茂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断提高朗读的兴趣。课文中有些地方要以读代讲,只有读好了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课文。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并听变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但是,教师在范读时,不能直接地说“让老师读给你们听一听”,用这种当时学生比较被动,不能激发兴趣。可以用各种方式,如当学生读的时候,重复着读一遍,读出感情,在无形中带动学生的朗读能力。
        2、创造情境,读出感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发展的,朗读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应该利用这一规律,巧妙创造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比如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转换角色等方式,营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乐读、愿读、争着读,在朗读时充分发挥个性,加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共
        3、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抒发感情
        小学课堂一节课只有40分钟,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老师都只能减少朗读的时间,而去完成其他目标。朗读更像一种形式,只是走过场,并没有在学习时发挥它的作用,这是非常可惜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材的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在朗读时,可以提出朗读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进行朗读,这是比较笼统的目标。主要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达到这一目的。
        这一目标实现后,可以针对重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试读、赛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读懂、读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不能够一味讲究“讲、问、答”的形式,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读完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这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只有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品读课文,才能读懂文章的含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注重评价语在朗读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包括评价的艺术。”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评价语有密切的关系。恰当运用评价语,能够让课堂焕发生机,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很好地指出学生身上的问题,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
        评价的形式应该多样,比较有针对性。一般而言,评价的方式主要有:1、教师朗读,学生评价;2、学生与学生互评;3、学生朗读,教师评价。通过多种方式的评价,可以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朗读的注意点,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评价时,教师的评价语很重要。既不能言过其实,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鼓励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朗读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在观看特级教师陶虹老师《花钟》的教学实录时,我感受到了评价语在朗读中的魅力。下面是由陶虹老师上课的一个朗读教学实录:
        出示句子:
        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有几个多音字,还有长句子,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句子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师:停顿很不错,句子也读通顺了。还有谁读
        生:我想读第二句: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师:孩子你的声音很动听,句子也流利,但是这里有个多音字,结出种子,当它表示结出种子时念结(一声)。还有一句谁读。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这个句子的确有点难读,不急,听老师读一读。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你还能再读读吗?
        生: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再多读几遍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有进步了,孩子,全班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孩子们,以后我们再读长句子时,像这样注意停顿,一定能把句子读好读通。你们再读课文,有信心把句子读得更好吗?
        生:有。
        师:遇到长句子像刚才那样注意停顿,开始读。
        这是一个对长句子进行朗读指导的教学片断,因为长句子比较难读,很多老师在指导时会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读句子,指导满意为止。而陶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还评价地非常具体。对第二位学生的评价是“孩子你的声音很动听,句子也流利,但是这里有个多音字,结出种子,当它表示结出种子时念结(一声)。 老师把捕捉到的学生发言信息及时的反馈,及准确客观有具体清楚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声音很动听,句子也流利。(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学生需要改进的目标——但是这里有个多音字,接触中字,当他表示结出种子时念结(一声)。在评价不同的学生时,老师还用了不同的评价语,而不是笼统地说“很不错”,运用适当的评价语学生不会产生疲倦感,能够对朗读保持兴趣。朗读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不断练习,在课外的时候,也可以不断训练。有意识地开展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都比较适合朗读,如《我有一个祖国》《中华少年》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
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好好利用好朗读这一工具,相信可以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朗读的概念:来源于百度百科
2、陶虹《花钟》教学实录
3、伍爱富. 落实新课标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J]. 校长阅刊 , 2007,(21) ]
4、李恩洲. 创造时机 启迪思维[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 200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