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摸球游戏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蔡雅雅
[导读]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在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安排了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一定、可能、不可能的现象,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蔡雅雅
        福建省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362700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在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安排了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一定、可能、不可能的现象,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本单元本课时知识技能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语言对这些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描述。
        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由事件的各种因素决定的。同样,在摸球游戏中,如果某种颜色的球数量多一些,那么摸出这一颜色的球可能性就大一些。对于这些道理,既无法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能在活动中刻意去追求,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实施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步让学生悟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一、教学思路
        1.引入教学。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老师摸球、学生猜球的游戏环节,这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用“一定”、 “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此唤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起到“引路导航”的作用。
        2.合作学习。对小学生学习数学而言,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融入许多令人愉快的游戏活动。沿着学生对“事情的发生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的认识思路,通过亲历这样的“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学生就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我安排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独立完成摸球活动,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同时又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填完表格后,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想想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 列举出来”。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联系实际。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本堂课所要学习并解决的可能性问题的学习,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设计出发,培养学生初步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4.验证能力。学生已有了“可能性大小”的初步认识,通过练习,加深了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书面的练习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区别事情发生的几种可能性大小,检测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渗透了一种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5.内化知识。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之更具有实用性,通过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练习,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现象与规律就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意识。
        二、教学特点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和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本节课我总结有三大特点:
        1.趣味性浓。课始,首先用猜球和摸球引出事情发生不仅有可能性,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从而导入新课。杨振宁博士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达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时,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产生一种悬念,使学生萌生向往和探索的强烈愿望。这样创设情境,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趣味性十足,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实践性高。课堂上,同学们是在小组活动中合作摸球,探索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猜测、观察、分析、验证等方式亲身体验、感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并且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我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3.生活性强。在最后应用拓展部分。首先设计幸运大转盘,让学生设计两种转盘,第一种做为商家你怎么设计,第二种做为顾客你怎么设计,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多项思维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讨论交流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后,研究有关抛硬币的问题,利用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抛硬币实验的结果统计,使学生发现当抛得次数越多,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相等。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研究数学的意识,教育学生学习数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猜测,从而得到最后的结论的严谨求学的精神。
        三、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玩转盘”这个活动时,未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让更多的同学去亲身体验活动的乐趣,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遗憾之处;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艺术的运用方面,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细细打磨,以寻求更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从多方面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