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赛
柯桥区华舍有春幼儿园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求。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年龄和生理点特点的原因,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奏对音乐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幼儿的节奏感。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培养.
一、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对节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幼儿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在活动中,我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例如:火车的轰隆隆、汽车的滴滴叭叭、小鸟的叽叽喳喳都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常听到的声音。
二、利用身体动作来感知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敲打节奏,深化对节奏的认识
孩子们平时就喜欢敲打手中的物品,如拿到幼儿画册,他们也要用手拍几下,拿到玩具他们也会敲几下发出声音来感觉到很好玩。要是拿到小榔头那就会出现东敲敲西打打的现象。
就连吃饭时也会拿出勺子敲打碗呢。为了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我将孩子们喝过的旺仔牛奶瓶或一些饮料瓶收集起来,分别装上玉米、沙粒、石子、树叶,让孩子们利用这些东西打出不同的节奏,特别响的打强拍,声音小的打弱拍。如中班歌曲“大雨和小雨”,我将全班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拿着装玉米粒的瓶子,一组拿着装树叶的瓶子,让孩子们探索两种瓶子不同的演奏力度为歌曲合作演奏,知道谁的声音像大雨,谁的声音像小雨,让孩子们发现音乐中奇妙的节奏。
四、利用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
幼儿好动,手脚总闲不住,结合这一特点,经常让他们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在音乐角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打击乐器,让幼儿练习使用。开始先让幼儿敲打着玩,目的在于使幼儿了解各种不同乐器能发出不同的音响,然后,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如:用鼓铣锤敲打的正中、侧面和边缘,其声音各不相同。待幼儿对乐器产生兴趣之后,我们就鼓励、引导幼儿用乐器为他们熟悉的歌曲打节奏,也可让幼儿自由创编节奏。
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音乐节奏的培养
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幼儿感兴趣,并且让幼儿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幼儿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
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需要被我们挖掘,我认为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罗春文.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培养[J].美与时代(下),2010(04)
[2]白学海.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感知与表达[J].兰州学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