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燕
柯桥区华舍有春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民间游戏作为一种具有自娱性的活动,除了有情趣外,也会有探索,也会有发现,也会有创造,这是游戏中潜在的学习因素,是游戏产生的学习、教育因素,是游戏产生的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运用;幼儿教育;民间游戏
将民间游戏应用于幼儿教育,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时,可以通过探索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将民间教育应用于幼儿教育可以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及身心健康。
一、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1.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将民间游戏运用于幼儿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候,民间游戏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孩子对于运动的兴趣,轻松活泼的游戏内容可以保证孩子愿意多花时间在户外运动上,否则如果只是单纯机械地重复平时走路、小跑等一些基本动作,是无法充分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的。而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民间游戏,例如: “跳绳”游戏:孩子们只有手脚配合才能顺利的跳过去。可以锻炼手脚的协调性;“老鹰捉小鸡”游戏:孩子们一方面要抓紧“鸡妈妈”或前面“小鸡”的衣服,另一方面要保证自己在躲避“老鹰”追逐的过程中不掉队、不摔倒。对孩子们的手臂力量和腿部肌肉都是很好的锻炼等。既简单易懂,又有一定的娱乐性。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既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2.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也可以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渗透到儿童游戏活动中,例如:小班玩“丢沙包”游戏时,分组把5个沙包给每个幼儿,计数看谁扔得多、扔得远,这样五以内的数就轻轻松松被幼儿接受了。
在“老鼠笼”游戏中,“老鼠”将偷到的“粮食”不断放入“笼”中,最后数一数一共偷了多少“粮食”,发展了幼儿的计数能力。
民间游戏还可以融入语言、艺术活动。通过巧妙的改编和创编,将儿童民间游戏的趣味性与现代幼儿生活相融合,可以使游戏焕发出新的光彩。“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由于时代久远,以及幼儿年龄的原因,孩子学习掌握游戏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尝试由繁变简、将难变易的方式,为带幼儿进行游戏。教师可以把现代儿童歌曲、童谣等引入游戏中,使幼儿在轻松愉悦中节奏感中边唱边跳,既锻炼了身体,语言能力也有了提高。
二、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因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这一阶段的他们对于周边新奇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社会形态以及自然界万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幼儿这一心理特征,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如、投壶、抬花轿等传统民间游戏,让幼儿参与这样的游戏活动,能够让幼儿了解古代社会礼仪以及当时社会民风一些简单的知识,能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二是,还能够增强幼儿的团队协作观念,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如拉大锯、拔河等游戏就对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民间游戏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是一种基本的意识,对于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对于他们而言过于抽象。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将民族审美、地域文化融入游戏,形成对幼儿思维的刺激,使其在游戏过程中,接纳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民间游戏源于生活,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拓展幼儿知识面的有效方式。如:“舞龙灯”这一民间游戏,就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适当的选取材料,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像这样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民间游戏,一方面能让幼儿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幼儿乐在其中,同样也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综上所述,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教育过程中对于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民间游戏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的认知理解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孩子成长路上重要的垫脚石。所以,幼儿老师应更加重视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深入了解和探索民间游戏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