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问”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王荣
[导读] 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将注重培养血神恶搞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让学生会观察、会实验、会猜想、会分析、会综合、会概括。
        王荣
        仙桃市杨显东学校
        摘要: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将注重培养血神恶搞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让学生会观察、会实验、会猜想、会分析、会综合、会概括。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借助提问做教学辅助与教学延伸,力求通过有效提问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立培养。
关键词:提问;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知识传递的渠道,是教师获得诊断性评价的途径。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够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在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数学情感培养。为进一步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作用,从“提问”中点燃学生的数学思维花火,让学生敢思、敢学、敢想、敢用。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立足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有效提问。
        一、在新课导入处提问,激活求知思维
        如何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后续的知识学习充满期待、充满向往。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导学阶段精心提出趣味问题,抓住导学阶段这一“承上启下”好时机,提出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
        这里求知思维的发展是学生后续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只有善求才会善思。
        如在学习“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创设趣味动画情景,进行提问:“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游泳比赛是在我国举办,我们国家在游泳项目中斩获了多个冠军,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激动人心的画面?”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全部被调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播放奥运会游泳比赛。在学生们全神贯注观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两条线分开运动员?这两条线叫什么?”这样的提问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知,能够增强学生对平行线这一抽象几何的生活原型认识,教学铺垫顺利,学生的数学求知思维也被完全调动。
        二、在疑难杂症处提问,激活探究思维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抽象数学知识很容易接受度不高,导致难以理解或知识混淆。尤其是对于数学知识中的难点知识,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为了化解这一学习问题,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有效探究数学问题。数学教师就可以遵循“挑一挑,摘桃子”的理念,在疑难杂症处提出分层问题,驱动学生阶段性探究思考,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数学探究思维发展。
        如在学习“认识直角”时,教师组织学生们利用三角板划出一个直角。但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另一条边竖直。这是因为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式,很难跳出这一思想框架。为此,教师可以捕捉信息,有效提问如下内容:
        (1)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直角,在讲一讲直角的特点?
        (2)同学们思考一下,直角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它的姿势呢?
        这样的提问能够温习先前所学到的直角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直角概念做初步思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另一层次的问题思考,循序渐进,能够让学生结合所学做出更深一步的探究,是学生探究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在求异分叉处提问,激活发散思维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个数学题目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并非固定、僵硬的。学生应当学会梳理自己的思路、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寻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这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的对比、探究、抽象、发散,实际上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多元锻炼。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常开展对比教学,在求异分叉处合理提问。
        如教师可以就所教学内容开展“一题多解”,让学生们转化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解答。例题:A、B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A呈开出,同时另一列慢车从B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驶多少公里?
        解1:先求慢车行驶速度,再做减法。即[357-(79x3)]÷3=40;79-40=39;
        解2:直接求出公里差。即79-(357÷3-79)=39;
        解3:可设方程,设慢车每小时行驶x公里,做解答。即79x3+3x=357;
        不同的解题思路能够获得相同的答案,学生在比较不同解题思路的过程中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到最优解。
        四、在总结概括处提问,激活综合思维
        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整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碎片化的数学知识,倘若不进行必要的总结与概括,很容易捡了芝麻丢西瓜,忘东忘西。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概括,实现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提出带有引导式的问题,驱动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
        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最后结课环节,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1)回忆思考,总结小数的产生、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
        (2)回忆思考,小数的计算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进率;
        上述问题都需要学生根据所学进行回忆总结,是对碎片化知识的集合,也是数学综合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结束语:
        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需要教师的激活与带动,“提问”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是点燃学生数学思维花火的火种。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提问的重要性,要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有效提出问题,借助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多样数学思维,让学生学思并举,思维发展,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梅.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有效提问探讨[J].学苑教育,2020(02):57-57.
        [2]潘春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J].求知导刊,2020(28):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