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汉杰
广西来宾市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 54500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物理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兼顾逻辑知识思维的提高与生活经验知识的丰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贯彻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德育教育因素的发掘,有效结合智育与德育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既传授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又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及爱国情感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及学生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一、德育教育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渗透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育是高中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需求
当下,无论是从报纸,电视抑或是网络渠道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消息已然迅速扩散,而这一现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除了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之外,也与学校教学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长和学校都过于强调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升,重视学生才智的成长,而忽略了德育品质的进步,这也就让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对此,推动德育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能够让教师充分挖掘出学科的优势,感染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育教育是新课标的基本需求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德育主要涉及到学生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而从中学德育大纲中也可以看出,学校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脚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深入跟进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德育在整个课程建设中所占有的地位,塑造更加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培育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再次,物理知识的学习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德育的渗透也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物理概念,分析客观现象中蕴含的规律,锻炼学生的社会技能。另外,从物理的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具备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用科学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态度。以上这些都足以说明,推动德育教育物理课堂的结合,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深入挖掘物理教材内容,创设德育知识渗透情境
仔细剖析高中物理教材内容,找准高中物理知识与德育知识的关联,挖掘物理知识的德育价值,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基本前提,教师应结合德育的主要内容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从全新视角审视教材,既深入挖掘某一具体物理知识点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又注重从某一德育内容出发并整合不同的物理知识,从而促使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形成。由于德育知识渗透是一个隐性过程,因而教师在找准物理知识与德育知识的契合之处后,应重视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认识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教师需转变教学方式,为德育知识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的熏陶,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德育渗透效果。例如,在进行“磁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应先通过深入分析,挖掘磁场知识蕴含的德育价值———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然后教师结合磁场的概念、定义及相关的物理规律,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铁屑在放有条形磁铁的平面玻璃上“自动”规则排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理解“磁感线”这一物理概念,进而通过磁感线让学生认识磁场这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的物质,以有效完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德育渗透。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在讲授某些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地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看来,名人的成长历程对他们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科学家的精神和态度容易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格的健全。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从公元前三百多年到16世纪,经历了2000多年);是一个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坚持真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统治人们观念2000多年,且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伽利略敢于推翻其理论需多大的勇气);是一个科学思维(采用了理想斜面实验)严谨推理的过程;是一个前仆后继,多人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牛顿运动定律是总结伽利略、笛卡尔等观点基础上得出的)。居里夫妇经过艰苦繁重的工作,在几万次提炼之后,终于在1902年从8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0.12克纯净的氯化镭,向世人证实了镭的存在。
(三)建立物理学习探究小组,实现德育课外延伸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增强高中物理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了解彼此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实现不同思想的碰撞,从而对于物理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与此同时,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分工与协作,学生还能完成许多个人无法完成的物理主题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拓展物理视野、完善物理知识结构。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物理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物理学习探究小组,并结合德育知识渗透目标及物理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物理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搜集并整合资料,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使其达成关于某一物理问题的共识,并且得到探究结论,从而实现德育由物理课堂内向课外的延伸。例如,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为深化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抽象物理规律的理解并促使学生透过机械能守恒定律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变化之中,且事物的变化有其客观规律”的观点,教师可以开展一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设计大赛”活动,让学生突破教材上的实验,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自主搜集资料、确定实验方案,并遵循实验原则,采取科学的实验方法完成本组设计的实验,然后根据本组的实验探究结论,让学生撰写实验探究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一个物理学习探究小组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德育教育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渗透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措施。物理教师应学会充分结合高中物理课堂的具体内容,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教育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促进学生思维、道德的构建与智育水平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小松. 关于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J]. 数理化学习, 2014, 000(004):P.38-38.
[2]马迎超.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策及应用[J]. 信息周刊, 2019, 000(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