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丹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湖滨小学
摘要: 部编版三下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记录卡式样的图表式支架,是学生提升表达思维的一种有效的习作支架类型。笔者从深入分析学情,摸清学习起点开始,借助有效支架,聚焦习作难点;创建评价支架,激发习作兴趣;迁移习作方法,体验习作乐趣,探究借助图表式支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习作支架 习作兴趣 表达
我们经常说“要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而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让课堂更高效,让学生的习作兴趣能最大程度地被激发,笔者进行了粗浅的思考和实践。在执教三下第四单元的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试图让自己的课堂效率能够实现最大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兴趣为基础,以乐趣为基调,有滋有味地习得课堂习作的方法。
一、深入分析学情,摸清学习起点
(一)对接课标,明晰难点
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之一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三年级的学生,其思维的发展进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应侧重于让学生重点学习日常生活各个局部的知识,注意观察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作支架作为一种习作支撑,将零散、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逻辑支撑点。” [1]
三下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以观察为主题的学习内容。三上第五单元,学生已经进行了以观察为主题的单元习作训练;而三上第六单元的《这儿真美》学生学习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写出景物的特点;三下第一单元《我的植物朋友》则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准备素材进行习作训练。因此,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观察事物的能力,本次习作在继续强化养成观察习惯的基础上,重点需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
(二)询问了解,准确预设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观察的有序性和系统性仍需进行系统训练。“跟随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作深度观察,这是提升学生观察兴趣与能力的有效方式。” [2]学生借助图表式支架,有利于将隐性的作文思维可视化,使得习作顺利进行。
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一项动态变化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过程有序地进行表达,因为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是稍纵即逝的,这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次考验和提升,也是本次习作的重难点。
二、借助有效支架,聚焦习作难点
(一)分步式二次习作:减缓坡度,降低难度
笔者的第一稿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进行分步实验,然后说清实验过程,再进行小组动手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直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写一个习作片段。但是,问题也非常明显:三年级的学生很难将自己说的过程通过回忆再清楚地进行记录。尤其是针对做实验这样对他们来说很新鲜的事情,他们就更容易遗忘了。习作自然也失去了最能打动人的有趣细节。
于是,笔者进行了修改,将习作的过程设计切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先让学生观察老师做实验,将实验的步骤进行分割,一边做一边说一边记录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说清实验过程,提示学生可以用上连接词。在说清楚了实验过程之后,让学生趁热打铁写清楚实验过程,以免学生忘记。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萌生读者意识,知道只有写得足够吸引人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看你写的片段。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有趣发现和心情变化的方式,来为自己已经写好的实验过程添加更有趣的信息内容。
(二)借助实验记录单:观察记录,积累素材
实验记录单就像是一个“提词器”,学生要动笔写的时候,可以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上的关键词进行快速回忆,步骤就不会遗漏。以师生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单的方式,将实验记录单的填写过程完整地呈现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笔者将原有的实验记录单进行了二度设计。在实验记录单的右边添加了“有趣发现”和“心情发现”这两栏信息,便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地积累习作素材,将转瞬即逝的感觉和感受第一时间用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记录。在试教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感受的记录更乐于用表情包的样式进行记录。因此,记录“心情发现”一栏时,鼓励学生可以用关键词记录,也可以用表情符号进行记录,在画画写写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实验记录单能为学生提供习作策略的支持,既契合学生实际的思维方式,又能清晰地呈现出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向上攀爬、提升习作水平的支点。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能将自己实验过程中有趣的细节也写出来。
(三)链接课文内容:唤醒记忆,激活表达
触类旁通的学习是能让学生由一个知识点,通过回忆连结,把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高速串联。同样是做实验,学生其实在学习前面《蜜蜂》这篇课文时已经初步学习了实验过程如何梳理的方法,因此,设计课文链接的方式进行回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记忆。因此,出示《蜜蜂》的原文片段,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上一些连接词,可以让实验过程的表达更清楚。
其次,课文是最好的学习范本,将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方法以“我发现……我想……”的句式仿说让学生进行表达上的练习,也便于学生在习作时可以用上这样的表达方式。而这一点恰巧也是三下第四单元语文园地里的一项训练要素。在课堂上将单元要素有机地进行统整、融合,而并非机械地切割语文要素再逐一进行点状的学习,将语文要素的训练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地进行展开,有利于学生学习得更高效,有助于学生表达得更完整。
三、创建评价支架,激发习作兴趣
在设计整节习作课时,紧紧围绕学生的“观察”进行,于是笔者设计了评选“金牌观察员”的情境,将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以“金牌观察员”挑战任务的形式进行出示。课堂上导入时就创设评选“金牌观察员”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一幅图,图片内容为:一个人躺在水面上悠闲地看着报纸。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引领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和发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兴趣。
以“教——评——改”一致的原则来设计教学过程,设置精准的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习作目标,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一课一得”。
四、迁移习作方法,体验习作乐趣
“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统整,意味着学科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学科知识本身,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 [4]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课堂上习得方法,在课后有效练习形成的,思维的提升也在方法的习得过程中逐渐形成。
第一课时重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方法——借助实验记录单促进习作表达,注重的是表达思维的训练,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写好同一项实验。第二课时以迁移内化的方式,注重的是个性化的表达,进一步发挥习作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项实验,评一评谁写的实验介绍得最清楚,也最吸引人。我们知道,写作最终是为交流和表达服务的。因此习作的评价需要打破老师大笔一挥就能决定学生这篇作文生死的固定常规,试图寻找更能激发所有学生,尤其是中下层次学生的习作兴趣的评价方式。明白自己写的实验不仅仅是躺在作文本里等待老师给个等级而已。因此笔者设计了评选谁的实验最吸引人的点赞框,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探索更高效、更有趣的习作课模式,旨在让学生能真正爱上习作,成为终身写作者和乐于分享者。
参考文献:
[1]周子房. 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 [J].语文教学通讯,2015(03):10-15.
[2]叶根娟. 搭建“图表式支架”促进习作思维外显的实践研究 [J].语文教学通讯,2017(7.8):40.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