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蓉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盛陵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户外环境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提供体能、认知、社会等身心和谐发展的游戏空间,对任何一所幼儿园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户外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扩大了的活动中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从而得到身心放松的美好乐园。
一、我园园舍环境的现状分析
我园是一所村级幼儿园,园舍是与相邻的吉生小学一起建造的,园舍环境基本是处于小学化,随着《指南》“有质量的两小时户外活动”的推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户外活动环境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我们经过梳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
户外环境缺乏自然性,地面材质单一,户外场地以水泥地面和塑胶场地为主,没有草坪、泥地等软质地面。地面均为平地,没有起伏,趣味性不足。同时幼儿园没有规划功能区,户外环境功能简单,缺乏童趣。
2.设施单一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类型很少,一块场地上只提供了两个大型固定玩具和一个沙水区、一小块种植区,户外设施较单一,缺少挑战性和探索性,难以满足幼儿自主探索、建构、创造和表达的需求。
3.户外活动空间不足。
我园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而可以提供孩子开展户外运动场地面积只限于教学楼前面一块场地,共300平方米,无法同时满足4个班级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需求。
二、户外环境创设的思考
幼儿是自然的存在,是自由自在的人,他们天真活泼、好玩好问,好游戏,好模仿,他们就是在自然中欢乐嬉戏,畅快的与同伴一起玩耍,我们要守护他们天真的美好天性,按照他们的需求来创设和构建户外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户外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学习机会,我们应把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当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幼儿创设户外环境,真正落实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的价值基点。
三、户外环境创设的实践
去年暑假,我园为适应装备化标准要求,进行了暑期改造工程,抓住改造契机,我们多次进行讨论与思考,确立户外环境的目标追求,规划场地布局,以打造“美好乐园”为目标,对现有的户外场地进行了积极改造和创设。
1.确立户外环境的目标追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我们把整个幼儿园的户外场地进行实地勘察,重点是把幼儿园南面绿化带、西侧绿化带、两幢教学楼西边的通道作主要整改,本着整合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开始对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设计与规划,力求充分发挥村级幼儿园的资源和本土化资源的优势,将幼儿园打造成具有农村本土特色的幼儿乐园。
2.规划户外环境创设的场地布局
在本土课程的引领下,我们充分挖掘园内资源,以发展幼儿生活和学习为依据,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活动能力差异,将幼儿园户外环境做了以下规划:
(1)将幼儿园西侧绿化带改造成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区,
(2)将两幢教学楼之间西侧的过道改建成30米塑胶跑道,
(3)将种植区、沙水区合并改建为种植区,沙水区设在。
通过对上面三处主要环境的改造,现在我园的环境较之前有了大大改善,幼儿活动内容不再枯燥、单调。
四、优化户外环境的乡土材料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户外环境的改造为幼儿提供了游戏场地,而推动幼儿游戏的关键还是材料。为了让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使他们的游戏活动更有乐趣,我们在改造户外环境场地后,又对游戏材料的开发进行讨论,结合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将游戏材料定位于具有本土化,最后决定将西侧绿化带改造成小公园,在小公园内搭建一座土灶,作为幼儿开展户外游戏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本土化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倾向逐渐加剧,孩子们家里的各种玩具也越来越多,虽然我们的孩子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现在的农村幼儿跟城市幼儿一样,不能体会具有农村本土文化特色的一些实物,现在的农村已见不到大片的油菜花,水稻、小麦的种植,还有对土灶的认识,他们对土灶没有一丝概念,家里厨房都是用现代化的电饭煲、煤气灶,没有见识过充满乡土气息的土灶,也体会不了烧土灶带来的乐趣。
基于以上目标,本着回归自然,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经过讨论后决定把幼儿园西侧的绿化带改造成小户外自主游戏区,孩子们又称为“小公园”,在小公园内搭建一座土灶供幼儿游戏,我们请来村里一位泥匠师傅,请他搜集来砖头、水泥,在改造后的绿化带搭建一座土灶,供孩子们自主游戏,烧土灶还需要柴,我们又请师傅在旁边搭了一只放柴柜,把搜集来的柴堆放在柜子中,方便幼儿取用。土灶的搭建,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土灶,也不知道土灶的使用,通过自己烧土灶的过程,感受到烧土灶带来的乐趣,在烧土灶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他们的童年生活中留下特别的记忆。
(二)巧妙利用资源美化环境
1.就地取材。小公园内需要有椅子,用什么做椅子?我们想到幼儿园内有很多樟树,我们叫来杂工师傅把樟树多余的树枝砍下来,利用树枝做成椅子、小木马等,放在小公园的草坪上,与小公园很是吻合,孩子们户外活动时经常会来坐坐,很开心。这样既把树木修剪了,又利用了树枝做成了实物,既节约了投资成本,又都带有本土气息。
2.有效利用。去年由于幼儿园扩班,吉生小学借出一幢教学楼给我园使用,在两幢教学楼之间的过道,有原来吉生小学设计一段钢制的葡萄架,现在是光秃秃的,幼儿每天要经过这个过道,我们经过讨论,决定利用已有的资源,在钢架上用绳子系上羽毛球、弹力球、呼啦圈等,幼儿可以一人或两人合作打球,弹力球锻炼幼儿跳跃能力,呼啦圈让幼儿用来投掷,巧妙的利用现有资源,既美化了环境,又利用了资源,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
我们还将两幢教学楼西边的路改造设计了30米塑胶跑道,既满足了装备化标准要求,又美化了环境,幼儿还可以在跑道上进行户外活动,扩大了户外场地活动空间。
(三)后续资源积极规划
1.相互利用。种植区和烧土灶结合相互利用。我们已在种植区种植了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植物,如蚕豆,蚕豆开花、结果过程让幼儿可以有效观察并思考,等到蚕豆成熟了可以组织幼儿摘蚕豆、剥蚕豆、洗蚕豆、煮蚕豆、品尝蚕豆,这些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验生活,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2.整改合并。幼儿园原来的种植区和沙水区空间比较小,由于空间小,一个班的孩子在种植区根本活动不了,我们打算把沙水区和种植区合并,扩大种植区面积,方便幼儿在种植区观察、记录、采摘等,打算把沙水区开辟在改造后的小公园旁边,幼儿在小公园内玩烧土灶游戏,互不影响。
可见,环境确实是一门“隐性课程”,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持。良好的户外游戏环境,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落实《指南》“两小时户外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能吸引幼儿好玩的兴趣,它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和探究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体能发展、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的机会,丰富幼儿的认知和情绪体验等。因此,我们应把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当成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幼儿发展和课程需要来规划、设计、创设户外环境。现在,孩子们在放学经过小公园的时候,都要在公园的石板路上走一走,在木桩上走一走,非常开心。通过我园的户外环境的改造,开发了本土化游戏材料,就地取材,丰富了游戏区的游戏内容,满足了幼儿自主探索和多样化的游戏需求,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