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臣,邱玉芳,李海荣,王凤凤,张晓燕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116
摘要:匾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基于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中收集的匾额,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统文件建设,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研学实践,同时也把匾额文化引入到了大学课堂,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人才培养。
关键词:匾额;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思政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抓住了教育本质,明确了教育使命,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为此,在苏、浙、皖、湘、鄂、赣、粤、桂、闽、豫、鲁、京、晋等20余个省市,从民间抢救收集修复各种木质古匾共3200多块,专门建设了“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一、匾额中的传统文化探究
匾额,也做扁额,《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理解为: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横着的叫匾额或牌匾,竖着的叫对联。
匾额文化源远流长,始于秦汉,兴盛于明清,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匾额既注重书法的美感,又讲究内容的意境,集中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雄伟的古建筑相得益彰,可谓是古建筑的点睛之物。
谈到匾额与老百姓的现状,其问题也很让人担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匾额逐渐被老百姓遗忘。作为匾额主流的木制牌匾,流传至今的已寥寥无几。据了解,清朝乾隆年以前保存完好的匾额几近绝迹。我国大多博物馆一直依附于政府,缺乏民间色彩,社会化程度较低,经费来源单一,仅依靠财政拨款征集文物,藏品的来源日趋减少,满足不了藏品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从而使博物馆的应有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继承与发扬匾额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自费从民间收集了3200余块各种木质匾额,在校内建立了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远至南宋淳熙年间的“光禄大夫”匾到近代中华民国时期的五大总统匾,从清乾隆、同治等皇帝的御赐匾额和御笔诏书到清代名臣刘墉、纪晓岚及数百位状元、举人的真迹匾额,以及许多书法大家和历史文化名人的杰作等。据统计,在现收藏的匾额中,有30余位状元,300余位翰林学士,2100余位进士、举人题写的匾额。馆内匾额保存完整、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一块块悬挂的匾额,传承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走进匾额博物馆,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匾额是一种集诗文、书法、雕刻、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式,起着传承文化、引导社会风气、维持伦理纲常、表率、宣传、教化世人的社会功能。
题匾者通过送匾一般都宣扬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如乐善好施、兴学助教、尊老爱幼、拾金不昧、投身公益等。通过宣扬一种正能量,或号召世人树立高尚的道德,或建立卓越的功绩,或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激励着后人积德行善、建功立业,从而形成积极健康、高尚进取的人生观。受匾者也把此看成一种荣耀,悬挂于家中最显眼的厅堂门楣。这种公之于众的文化形式也潜移默化的为世人树立了道德模范。
匾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一块匾额背后都讲述着一个题匾者和受匾者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激扬忠烈、或劝善化俗、或弘扬正气,其内容无不反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等传统美德的追求,与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对于助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正确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匾额上的内容往往引经据典,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美德。从匾额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可以学到立德树人的道理。课程组的老师们也正是基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积极研究匾额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并用于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和大学的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励志勉学、孝悌忠信、崇尚勤俭、戒骄戒躁的价值取向。
二、基于匾额文化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
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作为一所社会主义时代的大学,有责任时常用真善美来对青少年进行雕琢,不断培养他们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对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丰富大学校园文化、打造全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和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基地的一项重大举措。
收藏于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的“齿德优隆”匾,宽78厘米,长210厘米,如图1所示。“齿德优隆”四个大字为行楷浮金,上款书“观光尊世婶老先生德配张老安人六十双寿”,下款书“钦命御封琉球国王后授广东省琼州府加一级年家眷侄 林鸿年拜赠”。该匾额是清朝道光年间广东琼州府知府林鸿年为叔叔祝寿而题写的匾。古代“齿”指年龄;德,德行,优秀;隆,隆起的意思,“齿德优隆”就是年龄和德行都很高,德高望重之意。下款显示林鸿年曾奉旨册封为正使赴琉球御封琉球国王。
.png)
图1 “齿德优隆”匾
据资料,清朝咸丰年前,琉球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国王由中国皇帝册封。同治年间,日本以所谓台湾渔民事件强行占领了琉球,并将琉球改称为冲绳。林鸿年(1804-1886),今福州人,清道光十六年状元及第,是福建省清朝时期的第一个状元,也是莆田第一位入二十四史的著名人物。清朝道光十八年,琉球国王尚灏去世,要举行册封世子尚育袭位的大典,由于林鸿年学识卓著,处事老练且严于律己,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王正使官,代表皇帝前往琉球国册封新王,而后历任广东琼州府知府、云南巡抚等职。所以匾的落款中“钦命御封琉球国王”等字说明琉球群岛包括钓鱼岛属于我国领土!因此,“齿德优隆”匾额是最强有力的证据,佐证了琉球(现日本冲绳)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自治领地。学习齿德优隆匾额,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这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题材。
乾隆皇帝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自号“十全老人”,他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
博物馆收藏的“褒忠”匾,是乾隆五十三年御赐匾,如图2所示。该匾是为奖励伍氏叔侄三人的战功而题,品相完整,为本馆镇馆之宝。
.png)
图2 乾隆御赐“褒忠”匾
被称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的匾额,通过精炼而富有寓意的文字昭告世人。通过在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的学习,将大家宣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逐渐渗透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奋发进取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已经开展了不少于1200场研学活动,参观人数达3.2万人次,辐射山东全省及周边多个省市,向青少年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基于匾额的大学课堂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指出了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在教高〔2019〕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基于此,课程组依托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和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匾额历史、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以能够更好的将价值观融入课程和课堂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接收价值观的引领,也使高大上的大学课堂充满活力。
课程组基于匾额文化研究,探索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这是一门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在1-3学期分别开设大学英语1-3,该课程覆盖时间和学生面都很广。近年来,该系列课程也面临着学时越来越少的问题,如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融入课程思政,课程组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课程组老师发现,首先,学生的学习环境在发生变化。当今时代是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个学生至少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随时随地的从网上获取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学生在网上随处可以找到国内外优秀教师的MOOC,随时可搜到需要的信息,信息来源方式更加简单直接。同时,学生也在发生变化。无论老师讲的多明白,甚至讲了多少遍,仍然会有学生不明白。但到底是哪些地方不明白,有多少学生不明白,老师们希望能及时掌握到最真实的数据。因此,课程组制作了课程MOOC,在校内平台上线,并使用学习通,开展了混合式教学。
例如,《大学英语2》中的Unit 3,该单元的主题是“Family(家庭)”,这一单元教学的情感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白要及时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爱,尤其是对父母的爱。该单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大约提前1周,把线上学习内容(长度一般为1个小时,相当于课堂2个学时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前观看课程视频,并要求学生在学完相关内容后,完成与之配套的习题。如果学习中有困难,可通过qq群等网络手段咨询老师,或课前与同学讨论等。
课上,教师首先通过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中收藏的几块“祝寿”匾额,如中华民国时任总统袁世凯题写的“眉齐稀古”匾(如图3所示)、中华民国时任总统黎元洪题写的“蔚为人瑞”匾(如图4所示)、中华民国时任总统曹锟题写的“节励松筠”匾(如图5所示)背后的故事引入课程内容。
.png)
图3 “眉齐稀古”匾
.png)
图4 “蔚为人瑞”匾
.png)
图5 “节励松筠”匾
这些匾额中,如袁世凯于1881年(光绪31年)题写的“眉齐稀古”匾。眉齐,古人称夫妻恩爱同寿为眉齐。匾额的大意为:父母恩爱相携古稀高寿。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汉族,字慰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选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黎元洪1906年(民国5年)题写的“蔚为人瑞”匾。人瑞,指人间的祥瑞,为吉祥的象征。匾额的意思为:祝母亲年寿高、吉祥之意。出自《旧唐书·郑仁表自语》,“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因郑仁表年事甚高,喻称“人瑞”。此后,凡年龄特高老者,都称为人瑞。清代曾明确规定,凡年满百岁的寿民寿妇,分别由各主管部门及省级地方官员予以具奏,朝廷设有专门的奖励。
曾任民国总统的曹锟于1923(民国12年)题写的“节励松筠”匾。筠,竹子的别称。匾额的意思为:祝长辈大意气节高于松竹。
老师通过讲述匾额及其背后的故事,润物无声的引入思政的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MOOC教学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逐渐带领学生总结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讨论中,教师利用学习通在线平台,根据课堂进度发布提前设计好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等。答题结束后,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如多少人选了正确答案,又有多少人选择了哪些错误答案,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看到有多少同学能及时的选出正确答案。通过这些线上教学设计,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瓶颈,实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进度,分享感悟,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如果采用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进行调整。
课后,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等,获取学生对MOOC学习和混合式教学实践的评价和看法,并以此完善和改进课堂组织形式。
老师通过匾额背后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家庭观念、孝道思想等,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在学完课文中的故事后,也会展开讨论,他们会如何或者打算怎样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这样,通过一个个匾额及其背后的故事,课程组老师将思政之“盐”无声的融入了课程之“汤”,无潜移默化的进行着课程思政。
通过混合式教学,把部分简单内容的学习放到了课前,节省了课堂时间,然后把节省的时间用于课程思政,既完成了授课任务,又达到了课程思政的目的。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在线练习题,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授课进度,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又达到了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
四、结论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中流传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在山东力明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迎接新生的方式,每届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参观山东华夏匾额博馆物,听专业讲解员的讲解,接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基于山东华夏匾额博物馆收集的匾额,工作人员集全校之力编写了一部教材《匾额背后的故事》,供全校师生及来校研学学生学习。语文教研组老师也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课前有一个“五分钟故事分享”环节,每次课都有一个同学分享一个关于匾额或者其它弘扬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结合匾额的混合式教学之于课程思政,提供了时间和载体,课程思政之于混合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育人更全面,也有助于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郝瑛博.明清时期洛阳地区与闽南地区民居匾额艺术特色比较分析[J].艺术品鉴,2020(20):37-38.
2.刘世佳,李鹏.弘扬传承匾额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J].奋斗,2019(04):58-59.
3.李艳华. 简论传统匾额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D].重庆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