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一群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职学校会计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案例教学法涵义及其可行性的分析,指出案例教学法对提高中职会计教学的重要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程序,以错账更上方法为例阐述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基础学中的运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基础会计教学 课堂设计
一、课程定位及学科特点
《会计基础》是初学会计人员的入门课程,是理解随后的每个专业课程的先驱课程。学生碰到的第一门会计专业课便是《会计基础》。由于会计核算要求严格遵循会计法、税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具有较强的制度性,教与学都显的沉闷和枯燥;同时本课程内容抽象、准则骨感,要求理论与实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是初学者遇到的阻力,如果学生从会计基础开始就望而却步,极易挫伤其对专业课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扎实地打好专业基本功,更好的学好专业基础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对学习感兴趣,笔者在平时教学中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外,探索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二、自主探究为主的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靳玉乐将案例教学界定为:“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分析、讨论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
郑金洲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整体上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2]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这样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教师创设一种场景,设立对立的情境,把案例巧妙的融合其中,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各种形式讨论分析案例及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案例教学法对提高会计基础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案例教学法是由会计基础本身课程特点所决定的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学科,同时又要求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方法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一直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说个不休。课堂既讲不清楚原理概念,又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通过模拟会计教学,学生从会计要素到证、账、表填例和审核,从理论到实践等相关业务,身临其境地得到锻炼,缩短将来参加会计工作的距离,快速适应会计工作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职生学习上的不足
中职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精力充沛,他们对生活实践很感兴趣,认知和接受能力较强。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较差,可以说他们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中职仍单一用传统教学方法从事教学,教学效果差,流生情况很严重,究其原因,学生不想学、不愿听,产生抵触情绪、厌学心理。笔者认为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可以改善这些问题,利用中职生的自身优势,不是“堵”,而是采取“疏导”的方法,把他们放到一定的会计故事情境中,扮演着“主要演员”角色。这样便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案例教学法的自身优点更有利于中职会计基础的教学
1.案例教学法将案例中的故事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采用讨论法而不是灌入法,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2.如果案例教学素材直观、形象、有趣,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便于学习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架起了一道桥梁。
3.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操作性、实用性都很强,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程序
(一)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和自行设计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参考有关资料和课本内容设计,还可以由校企合作方的企业提供等多种渠道获得案例。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课前一周左右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在资料中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查阅所列的参考资料,写出案例中的个人观点或解决办法,扮演不同角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堂实施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好“导演”和“编剧”的角色,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出问题,切勿打断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如果偏离主题,教师可以旁敲侧击,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在实践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互助更多,如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组织好实景模拟现场等,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3]
(三)分组讨论
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已不适应案例教学法的需求。我们可以把学生排列成圆周式、半圆形或“驼峰型”,这样有利于参与者平等地参加教学活动,彼此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经过相互交流和启发,学生可以顺利地解决案例中的困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能力、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得讨论效果更佳。
经过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坐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发言和教师的讲解,教师有效引导讨论方向,组织好讨论内容。
五、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基础学中的运用——错账更正方法[4]
(一)创设场景和角色安排(2分钟)
1.创设会计教学环境
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师里的桌椅和讲台,组织一次大润发超市招聘会,招聘岗位是会计。
2.角色的分工
教师作为超市的负责人,指定两名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本次的主考官,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约为8-10人,排成圆周式方阵,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参加招聘会,其他组员协作配合,共同完成预定任务。
3.招聘考试内容:每组发给做账有误的凭证、账页,要求学生归纳出错误的类型,并要求学生回答:针对出现的错误应该怎样更正?
(二)教学过程
分配给学生的三个任务是三种错账类型,这需要前面学过的知识: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纳出错误的类型导入新课的教学(3分钟)。此时进入招聘会:
任务一:划线更正法(10分钟)
1.所有学生看资料,回答错误类型。
2.根据错账类型,采用正确的方法更正,在这个环节,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各小组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交给两位主考官。
3.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对刚才新知识进行梳理,并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四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采取抢答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的判断:在结账前,发现记账凭证对,登账错误;方法选择:划线更正法;具体操作:划红色横线,填写正确的数字或文字,经办人员盖章。)(旁白:错误的文字,可以更正错误的部分,错误的数字,必须作整体更正。)
4.两名主考官根据四个组的做账结果作出初步判断,老师根据抢答环节和主考官的判断,选出任务一阶段的胜出组。
任务二:补充登记法(10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梳理,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加以总结,具体内容如下:问题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登记就记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方法选择:补充登记法;具体操作:补填记账凭证,补充登记入账。
2.在具体操作环节,各小组讨论完成,交出一份满意答卷给主考官。
3.老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补充登记法的操作过程,选出优胜小组。
总之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快速入门和提高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郑金洲.安全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3]刘婷.案例教学及其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6)
[4]管静波.会计专业模块情景教学法[J].山西教育,2008(6)
[5]叶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