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婷
广东东软学院 外国语学院
2004 年 10 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该《意见》强调了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各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能仅靠思政课来完成,而应该把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就对我们日常教学提出了要求,“课程思政”的理念应运而生,同时也引领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希望能够借此将高校在思政课上所遇到的瓶颈制约因素打破,亦是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产物;其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
作为高等院校,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应具有远大理想、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健全的人格,即学校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类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也同样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承担着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重点的“课程思政”任务。
因此,将高校英语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有利于高等院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学生方面来说,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结合,着力建设“课程思政”,这样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又能够将英语课程的思想深度和文化进行提升,使英语课既能将语言知识教授给学生,又能够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英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传播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不同制度的人类文化,让学生体验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必须要实施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文化差异中求同存异,增强思辨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教师层面来讲,大学英语教师要有“课程思政”自觉、文化传播自觉,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革,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兼具国际视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将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着力建设“课程思政”,既有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教师教授英语知识和进行思政教育的双重能力,又为高校英语教师未来科研指明了方向。
对于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开展:
第一,要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拓展思政资源。
在挖掘教材思政资源方面,高校英语教师应深入挖掘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程组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讨论挖掘现有教材教学单元的思政元素,将语言教学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做到思政元素和课本内容的自然融合,不生硬,不过度。另外,也要大力补充语言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时政热点,学习相关词汇并进行翻译练习,例如在讲环保的单元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句子翻译练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也可结合单元主题,学习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版本,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另外,结合单元话题学习中国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 (纸媒、视听)、西方英文媒体的报道与评论(纸媒、视听)等。
第二,要优化课堂设计,突出思政元素。从课堂的导入、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到课后任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学习到语言技能、了解文化,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批判性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如在《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讲到“A journey of discovery”(发现之旅)的话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任务,让他们利用所学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并且对家乡旅游景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如在《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八单元职场(Career)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先阅读课文中关于微笑、握手的礼仪以及好的社交习惯和行为方式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之后请同学现场进行示范好的行为习惯:和同学/同事分享东西,公共场合吃东西或打喷嚏时用手盖住嘴巴,和别人握手,交换名片等,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课后的任务设计,也可以结合思政教育进行设置,如在第五单元A taste of culture(文化体现)学习过西方文化之后,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起源和风俗习惯。其实,在中国,各个地方的民族习俗不尽相同,所以给学生布置任务——介绍自己家乡的独特习俗。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第三,要利用第二课堂,深化其思政教育功能。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同样不可忽视。加强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使第二课堂和英语课堂充分协同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好英语的各类常规英语比赛进行思政教育,如选定具有正能量的演讲题目进行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不时发布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推送文章或者双语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等。
总之,课程思政要做到无缝对接,找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与思政教育语言素材之间的契合点;实现英语课程主干教程与思政教育语言素材之间的互补;在完成大学英语课程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化思政教育语言素材的课堂效用。思政教育也要做到润物无声。突出现实问题导向,技巧性运用思政教育语言素材;利用“批判性讨论模型”、情景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要提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