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安徽省六安中学 237161
摘要: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各个学科教学方法不同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利用语文思维解决语文问题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领略到学习这一课程的技巧与套路,更好地理解与分析问题。因此,就需要老师教会学生们使用语文思维方式,并形成惯性,有利于后期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思维进行研究,以此提出问题及措施,并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
引言:新课标中,对高中语文的要求越来越多,阅读量也在不断加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做了很大的要求。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要保证阅读质量,能在浏览后了解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而理解能力既包括对文章的理解,也包括对题目的分解和解决。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让学生们尽快应用语文思维能力,对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应用语文思维必要的条件
1、新时代,高难度
目前,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对语文阅读及答题能力做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量的阅读任务,还需要及时分析并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完成考试内容。除此之外,为应对这种全新的制度,老师必须快速地让学生们适应并及时消化,就需要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以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语文思维简单来说,是对文章、语句、词语的赏析思维方式,遇到一个好的词语、语句和文章,首先能够知道是好的,然后能够具体能够说出一二三点,进行评析。因此,为有效应对高难度的教学目标,需要老师及时向学生们传输语文思维的概念及方式方法,应对时代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2、新高中,高要求
语文思维就是在做语文试题的时候,要依照语文学科的思维去思考,用解决语文问题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在于语文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点全部融合在语言当中,学生很难从中梳理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思维方式。而新高考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即使会加大一定的难度,但在本质上还是对语文基本答题要点及套路的考察,只是在以往的惯用套路中增加一些技巧性地东西,以更好地理解与从容应对。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需要学生们学习语文思维,了解其作用意义,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
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措施
1、多交流,便理解
语文思维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语文老师了,这不仅需要老师做好理论知识的传播,还要老师及时地与同学们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产生思维地碰撞,还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们地掌握情况,更有利于语文思维的培养与传播。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答题及快速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争论(辩论)、鉴别、思考、检验(证),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范围、内容和进度,同时对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变通和创新,从而迈入到更高更深的认识阶段。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讲述的是外国驻港澳军队离开的场景。需要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从主题、大意、情感等五要素上进行思考与分析,在语文思维的作用下,学生们很容易着手,并快速了解大意,但在普通阅读情况下,很难全方位地了解本文的主旨,与传播的主题思想。这就显示出在语文思维作用下的语文阅读的优越性。
2、多了解,多练习
在老师的带领下,即使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巧与方法,但不应用于具体阅读终究是纸上谈兵,没有实在作用。因此,除了技巧的传播与学习还需要及时的训练,让学生们在大量的训练下形成固定模式,更好地应对阅读及答题等问题。所以,在平时,老师需要大量收集相关阅读知识并给同学们下发,在一定时间后询问同学们对其中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蜀道难》这一篇,这是古代十分经典的一篇,需要学生们在准确翻译它的同时,还要细细体会其中的用词法,品味诗人当时所体验的蜀道之高、嵩,真正明白其中的经典之处。同时这也对学生们的文言词的积累有很大量的考查,这就需要学生们加强练习,增加对不同类型文言词的积累,助于理解与学习消化。
3、擅总结,找问题
在高中,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技巧及方法,可究竟怎么样还是需要老师以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之后对学生们具体所反映的情况加以分析与总结,找出他们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课堂上指出,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应对措施,及以后的改正方法,加强沟通交流。
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琵琶行》中,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难词较多,需要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结束后,还应该进行考查,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并对其中错误较多的点进行再次地细致讲解,以加强学生们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结束语:在新高考下,对语文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不仅是阅读速度还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是对学生们又一能力的考验,因此,培养学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是应对新高考改革下的重要办法。同时,掌握其中的规律技巧,对阅读及做题有很大地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淑慧.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途径[J].学周刊,2021(15):39-40.
[2]张嘉麟.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新课程,2021(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