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初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叫安镇中心小学,广西防城港535518
摘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但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困生。为了转化更多的学困生,教师就应当在符合新课标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学困生;语文能力
面对新课标,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了解学困生,重视起学习兴趣的激活,为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师生互动环节,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保证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同步提高。
一、学困生和语文能力的基本概述
(一)学困生
学困生指的是班级内学习成绩较差,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未能掌握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此类学生的形成具有特定的因素,有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外界因素,有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内在因素,也有的学困生受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
(二)语文能力
语言能力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文能力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其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提升。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那么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还能为其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新课标下培养学困生语文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一)激活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能力
在学生高效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能够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要想实现学困生语文能力的稳步提高,那么就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困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那么就能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其语文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极大提升。学困生之所以成绩不够理想,主要是因为其不愿学习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马马虎虎的情况,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学困生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具备较高的思维高度,逐渐开始厌恶语文知识的学习,缺少浓厚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就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情况等,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上课时,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鼓励学困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分角色完成课文内容的朗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困生能够表现得较为积极和主动,也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又比如,在背诵课文内容时,相对于普通学生,学困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记忆和阅读,但往往无法取得较为理想的背诵效果。因此,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布置后,教师应当针对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带领学生背诵课文内容前,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PPT展示课文内容,并融入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图片等,保证学生能够拥有高涨的热情,愿意背诵课文内容。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困生也能愿意背诵课文内容,可实现学困生语文能力的稳步提高[1]。
(二)增进师生交流,提高交际能力
学困生往往不具备较好的学习成绩,相对较为自卑,不愿主动与同伴、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愿意沉浸在小小的自我世界里[2]。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从情感层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给学困生一个肯定的眼神,简单的问候,就能使学困生充满力量,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渐扫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了解学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根本原因。
例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在上课时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根据学困生的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情况,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咪吗?你们知道猫咪的特性是什么吗?”教师要鼓励学困生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而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不断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为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三)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要想帮助学困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实现学困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那么就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和方面了解学困生,既要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还要了解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就可采用两种形式的分组方式:第一,一对一的分组方式。这一分组方式可使优等生、中等生带领后进生共同进步和成长,一对一的方式能够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第二,学习兴趣小组的划分。教师在实际分组过程中,可遵从组间相同、组内存异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3]。在这些小组中,既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一般或者较弱的学生,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可以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在完成小组的合理划分后,教师就可为各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小组长负责任务的合理分配,保证学困生也能顺利完成小组长所布置的作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困生能够及时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其解题思路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拓展和延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其学习自信心、学习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极大提升。
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课前任务:搜集和整理与海上日出相关的资料,并在上课时分享各自的资料。在上课时,学生能在小组中分享自己搜集的成果,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堂学习任务:阅读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和作者思想情感,了解每一段落的主旨大意。小组长需要将这一任务划分成几个小任务,学困生需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分析和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为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在上课时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永光.新课标下培养小学语文学困生语文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新作文:教研,2020,000(002):P.1-1.
[2]张玉芳.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2019(8):53.
[3]郑树奎.基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