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斌
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尚重镇初级中学,贵州省 黔东南州 557308
【摘要】放眼文化历史的长河,优秀的中华民俗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持续传承,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和人生智慧,深刻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貌。我国文化历史悠长,地域广阔,地方特色各有千秋,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便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而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中的民俗文化资源,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文化精神,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出发,分析和探讨对其中的民俗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现实意义与方法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俗文化;开发利用
流淌在世界文化历史中五千年岁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优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语文学科教学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精神价值。而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和人文风俗的具体体现,也是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代中国人不断开拓进取的记忆和超越时代的智慧,对初中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素养的提高,以及培养其爱国爱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俗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不断培养其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气节,提高其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民族意识。
一、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日渐复杂,社会发展的丰富多样,改革开放后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流派以及多元文化传入,不断地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和发展的社会空间也遭受到严重挤压。青年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意志力薄弱,很难抵抗住多元文化的诱惑,从而导致忽略我国的优秀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1]。另一方面,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大多数民俗文化隐藏于深山角落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推广难度大,知名度较低。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部分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使其陨落。而民俗文化普遍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初中学生对其也并未形成深刻的认知,且获取民俗文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也缺乏将其与日常教育相融,民俗文化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情。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他们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新鲜的想法和开阔的视野,是传播发扬民俗文化的最佳人选,但他们缺乏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细致了解和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对民俗文化进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深入民俗文化的内里,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一)加强与地方民俗文化的融合
民俗文化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民俗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初中阶段阅历不足的学生而言,对民俗文化缺乏认知和认同,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民俗文化,更难深入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民俗资源的同时,进行本地民俗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将其中具有共通性的内容进行对比学习,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学生对于本地区民俗资源的深入了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课本内容中的民俗资源进行充分认知和掌握,不断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产生充分认知,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2]。例如,在对《安塞腰鼓》《昆明的雨》等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将其中陕北民俗安塞腰鼓的舞蹈和演绎同本地的民俗舞蹈进行对比,开展专题讲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两地不同的舞蹈形式和民俗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与我们贵州尤其是我们黔东南地区苗、侗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对比,让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出发去了解和感悟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不同风格和特色。
(二)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民俗文本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在初中部编版教材中的分布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其风格特色也没有进行连贯,容易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文化整体的勾连,难以深入理解和记忆[3]。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根据划分不同主题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分类整合。例如,以“物质民俗、传统民俗手艺”为主题,将其中所具有的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溜索》《回延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能从中挖掘类似于服饰民俗、工艺民俗等内容进行充分整合,进行专题教学,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系统认知。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整合《昆明的雨》《云南歌会》等文章,进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整体学习。
(三)开设民俗文化专题选修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开设民俗文化的专题选修课程,围绕不同主题的民俗文化进行专题教学,便于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挖掘教材资源以及本地民俗文化的资源进行民俗教材的汇编。除此之外,将民俗文化的内涵充分融入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学习。还可以根据不同主题的民俗文化,以学生兴趣为主导进行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民俗文化知识竞答活动、工艺文化的线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感受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体验不同民俗文化的精神和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初中语文教育同民俗文化的普及甚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语文教育将持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俗文化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这就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教材内容的开发利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着力,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达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盛海英.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探究[J]. 长江从刊,2020,(01):69-70.
[2]黄福艳.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及开发利用[J]. 文学教育,2020,(09):89-91.
[3]曾晓兰.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呈现和教学适应研究[D]. 集美大学,2020,35.